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动态>领导来访>详细内容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作者:杨景泰 发布时间:2019-12-19 08:14:49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杨景泰

北宋理学家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那么教育的发展就要靠我们教师。

什么是静?唐朝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一诗中道出的静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目前我们处于市场经济时代,竞争非常激烈。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整个社会都在躁动,因此我们教师也难免有浮躁情绪,怎样才能少有或没有浮躁情绪呢?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旋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

于丹说:“静是一种生产力,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创造创新。”

今天,我们教师应该在两个字上下功夫,一个字是“静”,一个字是“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一、新课改后的变化

1、由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由传授式教学为主,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把教师划分为四个类型:

平庸的教师是叙述,

较好的教师是讲解,

优秀的教师是示范,

伟大的教师是启发。

3、由给学生“浇水”,转变为让学生自己会“找水”。

过去我们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在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然是不行的,老师要变成自来水、长流水,要让学生去找水。浇水是一次性的,是暂时的,是被动性的;找水是主动性的,是探究性的,有助于长久发展。

4、由培养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过去我们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现在我们要培养具有广阔的知识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5、由只重视智力培养,转变为培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并重。人的成长、成才,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

6、由只重视“圈养”,转变为以“圈养”为主“散养”为辅。

学校的课程表不能排得满满的,要安排一定时间开放学校图书室、计算机室、体育场等,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

二、怎样当老师

1.热爱学生,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人有说,人生有三大幸事: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位好伴侣。我们是老师,能不能成全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大幸事?在我们的教书生涯中,能不能成为孩子人生中的贵人?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学生爱戴,家长信赖,领导欣赏,同事喜欢。”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生活中最不幸的是你身边缺少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生活黯然失色。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就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的重要性。原本你很优秀,由于周围那些消极的人影响了你,你缺少向上的压力,丧失前进的动力而变得俗不可耐,就此平庸。因此,许多人带着未演奏完的乐曲走进了坟墓。

人生就是这样,想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聪明;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优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成为聪明人;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机遇,你就会成为优秀者。对他人的成功像对待自己的成功一样充满热情,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因此,我们始终要诚惶诚恐,不能耽误别人的孩子。要想不耽误别人的孩子,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能去打牌,不能去赌博,不能沉湎于网络,要做最好的自己!

2.老师的“十二项修炼”

(1)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

(2)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

(3)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

(4)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

(5)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

(6)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有如涌泉;

(7)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

(8)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聪明唯美;

(9)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

(10)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

(11)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

(12)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

中国人人格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人的复杂性,以至于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这是因为:

儒家讲入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功成名就,荣宗耀祖,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道家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中国知识分子骨子眼里是清高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然跪拜皇帝,为人臣子,但内心是傲视,是无耐。孔夫子走进朝廷的门,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坐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提起下摆向堂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憋足气好像不呼吸一般;走出来,走下一级台阶,面色便放松一点,待到安全下了台阶,怡然自得;走完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就像徐悲鸿讲的,人可以没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中国人讲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因此,中国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思想。

中国人多重人格决定了信仰的复杂性,那就是信佛不唯佛,讲究人格尊严又不能太有人格,讲究道法自然又不能按照个人意愿做人做事。不信你试试:在上级面前要讲原则又不能太有原则,在领导面前要讲究人格尊严又不能太有人格尊严。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领导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敢训斥下级,有时还很严厉,但是唯独我们校长不敢。我们了解中国人人格的复杂性后,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启发,以帮助自己避免钻牛角尖。

3.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和谐的班校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只有前一个层次得到满足时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一个人自己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尊重老师,我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我们是否尊重学生了呢?我们在尊重学生方面有时做得很差,在校园内外,学生见到老师报以微笑,我们微笑了吗?学生喊老师好,我们回应说同学好了吗?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不但要尊重优等生,而且要尊重差生。“差生”是某方面比较差的学生,他自己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如果老师再不尊重他,班内同学也跟着唾弃他,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会以捣乱课堂,搞恶作剧甚至违法乱纪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北师大二附小霍懋征老师教学中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借鉴。她在上课时,让学生举手发言,发现一个小女孩每次都举手,但每次提问站起来时都不会。于是霍懋征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不会为什么每次还要举手,小女孩说,老师提问时若我不举手,同学会骂我大笨蛋。霍老师教育她要认真听课,不会的问题要多问老师和同学等等,最后霍老师与她约定:为了不被同学骂大笨蛋,你回答不出来时就举左手,当你能回答出问题时就举右手,到时老师看到你举右手时就会提问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女生有了进步。当她不会时就举左手,当能回答出问题举右手时,霍老师就会不失时机地提问她,给她以自尊,给她以自信,这样她的成绩慢慢得到了提高。

老师要善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要提问前排的学生,更要多提问后边的学生。许多老师只对前几排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对后面的“差生”任你怎样积极举手想回答问题总是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后面几排的学生既不注意听讲也不愿意举手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了。

三、自育自学是教育之真

1.正确思想是行动之根

多年来,在教育界内外,人们往往只看到教育上缺人(骨干教师、名师)、缺钱、缺物(教学设备)而看不到“三缺”之外还有一个紧缺,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育的基本建设上,人们抓“三缺”问题的解决这一手比较硬,而抓教育观念更新这一手比较软。观念可生金,思路即出路。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行动之根,其余都是枝干,是叶子。根正,才能枝壮;根深,才能叶茂。不能时时更新教育观念的教育者,是很难与时俱进的;不能普及科学教育思想的学校,是潜伏危机的学校。

2.学习的五个层次

多年前,陶行知就曾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目前有几个讽刺性的问题:

A、“钱学森之问”:为什么解放后我国很少出大师?

B、为什么儿童在没有上学前盼望着背着书包去上学,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却厌学,不愿意上学;

C、为什么目前开奔驰、宝马等名车和腰缠万贯的房地产商大多是学历低的人?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至于出了什么问题,有许许多多仁人志士见仁见智作探讨,我在此不再探讨,但至少我认为现在的教育不是教人求真的教育。

①学习的第一个层次是“读万卷书”

目前,我们的教育非常强调学生读书,这个读书是非常功利性的读书,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以便今后能有一个稳定的体面的工作。至于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否幸福,今后能不能成才,家长、社会考虑都是短浅的。于是有了“头悬梁、锥刺股”之说,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诱惑。我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学者终其一生都停留在这个阶段,成为“书呆子”、“迂腐的老夫子”。这些人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②学习的第二个层次是“行万里路”。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起点不是学生学习哪些知识,而是解决了哪些问题,教育的所有任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

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在实践和实验的基础上积累或者提升的。我们如果照本宣科可能会不求甚解或者是糊里糊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去重新认识书本中的知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古人造的成语“四通八达”,不到高速公路枢纽去看一下,体会一下,你可能会根本不理解它的含义。

学习的第三个层次是“阅人无数”。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他立身处世的道理。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存在等九种智能,因此,每个人成功的道路是不同的。迈克・乔丹与比尔・盖茨相比谁更优秀?爱因斯坦与托尔斯泰相比谁更优秀?朗朗与莫言相比谁更优秀?

在中小学,我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社交能力很强,他们的情商很高,他们的毅力很坚定。我在初中观察那些学困生,虽然上课听不懂,学不会,但是他们能从七年级坚持到九年级初中毕业,每天在教室坐上10小时,而且一坐就是三年。中学毕业后,他们从事了某一种职业,他们善于结交朋友找关系,他们对失败的概念认识很小,他们会很大胆地往前闯。于是很多人成功了!

人才,人才,由“人”和“才”两个字组成,是属性不同的两部分。人通过教育成为人,这前一个“人”是指个体的自然人,后一个“人”是指具有人性、个性和工具性的社会人,是大写的“人”。“才是指致用之材,是物,是可以被制成工具的“器”。“人”和“才”属性不同,却统一在“人才”里面,融合无间。有许多人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却成了赚钱、挣钱的大“器”了。

学习的第四个层次是“读经典名著”。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后,很多人成名、成家。这时他们感到知识的匮乏,需要掌握现代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知识,于是大多数人不惜重金去读名牌大学物MBA。当然读书是为了充电,但是更深层次是为结交更多的成功人士和官员,使自己有更广阔的人脉资源。这个阶段读书人的学习效率很高,效果也非常明显。通过了解,我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生在未上大学前,小学、中学都是以实践和玩为主,玩到上大学了才突然意识到学点知识了,于是自觉了、自律了。我国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前很努力,但上了大学后会长长地松口气,意识到前十多年很辛苦,现在要好轻松地玩玩了。

学习的第五个层次是“陪高人聊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古已有之,现在知名的世界性论坛有“达沃斯论坛”、“亚洲博鳌论坛”等。许多国家领导人、世界经济巨头、知名人士、学者等都会参加论坛,把脉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以期给本国、本企业以启发,破解发展中的问题和难题。

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雄鹰一起飞翔,而不是与燕雀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你就要和野狼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如果你想聪明,那就要和聪明人在一起,你才会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如果你想达到学习的最高层次,那你就要经常和“高人”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3. 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育自学。

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因此,自育自学才是教育之真。

我校实行以“目标领路,自主学习;目标深化,交流探讨;目标展示,反馈评价;目标达成,拓展提升”为教学流程的“四环节活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始终围绕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反馈评价,拓展提升。这种模式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根据新课程理念,形成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改革。这种模式使学生和教师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师生互动,愉快学习的课堂教学,打造了高效课堂。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单一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课堂上张扬的是个性,培养的是勇气,奠定的是信心。

教师由原来唱独角戏,变成了引领点拨,归纳提升,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效率大大提升,使课堂成了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成果展示的课堂。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构成了人成长的基本元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态度,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师的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在求真、奉献、创新方面下功夫,来“照亮”目前的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