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预防自杀日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为预防自杀和降低自杀率,自2003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以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2019年的主题延续自2018年:"共同行动 预防自杀”。
近些年,青少年自杀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本是正值青春年少、如花的岁月,该好好享受这美丽的世界,但为何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使蓬勃的生命在花季凋零?这些孩子们内心中到底深藏着何种难言的苦衷,以致于走向无法挽回的黑暗之门?
生命只有一次,因为显得弥足珍贵,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轻易夭折,尚未绽放的生命之花匆匆凋谢,心痛之余令人深思。
引发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很多,也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
1.家庭因素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身已充满了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稍有不慎就会压垮他们。亲子冲突会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如青少年犯罪、辍学等;长期、激烈的亲子冲突也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多。
2.学校因素
在唯分论的今天,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个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采用不恰当的言语刺激学生,从对中国青少年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加上在严重亲子冲突后,导致的瞬间崩溃。
3.个人因素
身心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时期,心理尚未成熟,在面临各种身心矛盾和诸多心理诉求时,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此是产生冲动行为的危机期。
个性特征: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过激、偏执、耐受力差,有时一个偶然的刺激即可导致轻声念头的产生。
精神疾病:根据医学研究报告指出,自杀的青少年当中,约有3/4的自杀者在生前有抑郁症倾向。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也是自杀的潜在诱因。
中小学生情绪不稳定、敏感、脆弱,自杀虽具有突发性,但常常伴有诱发事件。提高我们的关注和认识能有效预防自杀,特别是以下线索:
1.情绪方面
情绪波动明显,尤其是持续的悲伤或焦虑,持续的不开心、流泪,在日记里或QQ等社交网络上突然披露消极感慨。
2.人际交往方面
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自责或怪罪他人,变得敏感,经常无缘无故的生气或与人敌对。
3.公开讨论死亡
或寻找死亡方法,直接表露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感中,如“我是你们的累赘”、“我希望我已经死了”等言论,在网络上关注死亡等话题,甚至在网络上寻找企图自杀的人群。
4.处理后事
如突然焚烧信件、日记,将贵重物品或本来非常喜欢的东西无缘由赠送,无缘由向身边人道谢、道歉或道别等。
5.其他线索
行为方面:不愿外出不愿与人交流,变得比较自闭,行为退化或幼稚化、厌学、行为不计后果等 。
认知方面:变得消极,认为自己没有用 。
生理方面: 肠胃不适、头痛、失眠、噩梦等,尤其要关注睡眠,暴食或厌食,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体质或个人卫生状况下降等。
总之,和以往比较,在个性表现、人际交往、学习效率、情绪都有明显的变化,或和年龄特征明显不符就需要特别关注。
青春的年华,多彩的花季,他们用自我终结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彻底告别,令人扼腕痛惜,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1.有效处理亲子冲突:积极的亲子沟通包括积极倾听,父母、子女彼此尊重,接纳孩子,不忙于评论和批判,和善的语气语调,避免简单粗暴的批评或说教。父母不能说侮辱孩子的话,如“蠢猪”、“你给我去死”、“怎么会有你这个孽种”等,尽量少说:“为什么你就没有某某优秀”、“你太不争气了”等相关言论。
2.及时识别青少年心理问题:家长们应提高认识,及时识别,尽早的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预防危机的发生。
3.社会心理支持:社会各方面应将预防放在优先地位,形成社会安全网。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生命教育,创造有利于成长的教育环境,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提高学生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让我们携手共进
共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共创中华民族新的未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