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2021级42班张天驽2023.3.6)
共涂一抹绿色,同绘美丽中国
——献给第45个植树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们迎来了春光明媚的三月,也将迎来共和国的第45个植树节。今天我讲话的题目就是“共涂一抹绿色,同绘美丽中国”。
同学们都知道“树”这个字的写法,左边“木”字旁,右边是一个“对”字,“木”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树”,可见,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就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永远是对的!
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丰富的生态文化。而爱树、植树、护树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典籍里,流传着很多与树有关的温暖故事。在周朝,深爱百姓,也深受百姓爱戴的周公在甘棠树下休息,人们就舍不得砍下那棵树,把它作为亲民、爱民的见证,留下“甘棠遗爱”的美谈。
三国时,悬壶济世的名医董奉给人看病不收钱,病好后只需要种植一到五棵杏树即可,几年下来,种植了万棵杏树,形成一大片杏林,留下“杏林春暖”的佳话。
无木不成林,无树不成文。树还成为很多文学作品中美好情感、美好精神,和美好生活的象征。《诗经》中“其叶沃若”的桑树,那是燕尔新婚饱满的爱情;《楚辞》中“深固难徙”的橘树,那是坚定不移的故国之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房前屋后都种上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村里村外都栽上树。没有树,就没有宁静祥和,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果没有树,青山不再青,大自然的风流意蕴也将荡然无存。
古人凭着敏锐的第六感,就已经意识到:树是自然界中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是人类的“文学缪斯”“文化基因库”。尽管他们还并不确切了解一棵树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自不用说;1棵树1天还可以蒸发20吨水;1亩树林1年排放的氧气可供65人呼吸1年;1亩树林1年可吸收粉尘60吨......
但圣贤们却早已认识到植树造林对于保护生态的非凡意义: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已经设立“虞官”,专门负责看护山林,保护禽兽。
战国时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告诫人们草木正在开花生长的时候,不准进入山林砍伐。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爷爷高瞻远瞩,他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100年,1000年,1万年,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1979年在他的倡议下,正式将每年的3月12号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植树节。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为植树造林的“好传统”,赋予了“新内涵”。他说,植树造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要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近年来,中国植树造林的速度和质量举世瞩目。要问中国人种树有多牛?告诉你吧,咱们的毛乌素沙漠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消失的沙漠;在荒漠成片,干旱少雨的非洲吉布提,中国维和部队种出了大西瓜;在南极科考站,我们的科研人员,能无土栽培,种植蔬菜;我们甚至还把这抹绿色,带到了月球。
咱们蒙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也有明显的改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小区内外树木成林,森林公园枝繁叶茂,已成为天然氧吧。
植树造林为人民,植树造林靠人民。
同学们,春天来了,大地的卷轴已然打开,让我们行动起来,种上一棵树,涂上一抹绿,共绘一个美丽中国!
谢谢大家!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