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低效努力 走向矢志不渝-(李响2021.4.19)
告别低效努力 走向矢志不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一(6)班的李响。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告别低效努力,走向矢志不渝》。
“努力”,是我们格外熟悉的一个词。我们当中有人在“这孩子真努力”的赞美中成长,也有人在“你不够努力”的惋惜中长大。到了高中,大家都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拼得一个更好的未来。可坐在同一间教室,聆听相同老师的教诲,为何结果却迥然不同?不可否认,智商方面的差距肯定存在。可仅仅因为如此吗?我们是否在真正努力呢?或者说是不是在低效的“虚假努力”呢?
曾几何时,做题目的时候,我似乎永远在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题,稍有难度的题就几乎不敢尝试。复习也一样,第一遍没有学明白的知识点,第二遍、第三遍依旧跳过不予理会。表面上看,我一直在努力,这让我减轻了不好好学习的愧疚感。而且这种虚假、低效的努力在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的同时,也蒙蔽了老师和家长。
后来,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提到了“心理学三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我恍然大悟,自己这种看似努力的表象背后,并不是对学习的强烈渴望,而是对学习的畏惧,对困难的逃避,是不敢由舒适区踏入充满挑战的学习区。
作家马伯庸说过,走出舒适区的目的不是找罪受,而是找到一个你从来不知道的更舒适的区域。我们不能因为舒适就赖着不走。那么,怎样才能摆脱低效努力,迈出舒适区呢?显然,我们要选择高效努力。
提高效率的方式也有很多,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尝试一下列任务清单。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手抄本,头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当一天结束,看到满满的勾,没有成就感是不可能的。或许有人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是学海无涯,这样的奋斗什么时候是个头哇?很喜欢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自有一寸的欢喜。是啊,仅仅高效还不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前段时间愤怒地说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获得全中国怒赞的人,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我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杨洁篪。
杨委员最初仅仅只是上海浦江电表厂的学徒工。空闲时,他喜欢看英语书、看英语碟片,自学英语。和喜欢聚在一起抽烟打牌踢球的工人相比,他显得格格不入。那些人嘲笑他,一个电表工人能用到英语吗?后来厂里陆续来了一些英文材料,只有他能看懂,他一下子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又过了一段时间,政府有个机关缺翻译,他就此华丽转身。
当杨委员用三四十年时间从电表工人逆袭成外交部长时,当年嘲笑他的工友在干什么?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不追求单次的极致效果,而是追求单次动作最终累加出的精彩。就像我们不会因为高山的巍峨就停止对它的仰望、征服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知识浩如烟海就停下前进的脚步。螺旋上升和原地转圈从表面上看区别不大,可一旦时间的长河拉开到几十年之后,这将是质与量的区别。不断用知识打磨自己、包装自己,才能不固执、不无知,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同学们,今天,我并不是以成功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宣讲。相反,我和大家一样,还处在臻于至善的路上。我们仍有很多的东西要学,很长的路要走,切忌短视行为、急功近利。要始终怀有一腔热爱,矢志不渝地走向明天。因为这个明天是需要我们用高效的、长期的努力换来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