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与教》>详细内容

关于周朴园形象的再思考

作者:邓启劲 发布时间:2019-10-15 15:46:37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关于周朴园形象的再思考

语文组  宫纪仁

 

 

 

《雷雨》是曹禺先生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的作品,而人物的塑造则是其“杰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周朴园这个人物之形象曹禺先生认为:“他是个大坏蛋,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1978第三期)据此出发,许多资料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都认为周朴园冷酷无情、残忍、虚伪、专横等。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每每总有一种异样感觉在心中酝酿:周朴园在全剧中也有真情流露,尤其是对鲁侍萍、对鲁大海(弄清鲁大海了身世之后)。具体阐述如下:

  (一)怀念鲁侍萍——岁月美好。周朴园对鲁待萍的念念不忘,在周家几乎感动所有的人。他怀念她的美丽,温存。这一点在第四幕周朴园与周蘩漪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周蘩漪:(忽然地)你拿的什么?(轻蔑地——)哼,又是那个女人的相片(伸手拿)。

 周朴园:你可以不看,萍儿的母亲。

 周蘩漪:萍儿母亲很好看。

  周朴园:嗯!

  周蘩漪:样子很温存。

周朴园:(眼睛望着前面)

  周蘩漪:也很聪明。

  周朴园:(冥想)嗯!

  周蘩漪:(高兴地)真年轻。

  周朴园:(不自觉)不,老了……

  周蘩漪:拿这个干什么?

  周朴园:后天搬家,我怕掉了。

  周朴园对年轻的鲁侍萍有着一种由衷的感情,由默认到“不自觉”的表态,因为他知道蘩漪是个难以驯服的对手,撒谎只能使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地步,当然也不排除有借此机会刺激一下蘩漪的想法:温存听话的人是值得我怀念的。

  再说从鲁侍萍出场一段文字介绍中也不难发现,周朴园的怀念是有根据的:

  鲁妈年纪约有四十七岁光景,鬓发已有点斑白,面貌很白净,看上去也只有三十八九的样子。她的眼有些呆滞、时而呆呆地望着前面,但是在那秀长的睫毛和她圆大的眸子间,还寻得出少年时静静的神韵。她的衣服朴素而有身份,依然像落魄的大家妇人,她的高贵的气质和她丈夫的鄙俗,奸小,恰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她说话总好微微地笑……神色还是快慰地闪着快乐的光彩……她的牙齿非常整齐,笑的时候在嘴角旁边露出一对深深的洒窝,叫我们想起四凤笑时,口旁一对浅浅的涡的影子。

一个年近五十的女人风韵犹存,气质非凡。可以想象当年十七八岁的时候是如何亭亭玉立。其实四凤不就是她的影子吗?

  (二)保留家具——睹物思人。为怀念侍萍,家具的摆设一直按30年前侍萍喜欢的样子,连侍萍生了孩子总爱关窗户这一生活习惯也总得留着,这一切被周家的人广泛的认同。

 四凤知道:客厅里家俱是老爷自己摆的;老爷偏喜欢;到哪儿带哪儿。

周萍被告知:这间屋子的家具多半是你生母顶喜欢的东西,我从南边移到北边,搬了多少次家,总是不肯丢下的,这屋子排得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眼看着舒服一点;你的生母永远喜欢夏天把窗户关上的。

周朴园坦白地对鲁待萍说:“你看这些家俱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了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是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而此时此刻,鲁侍萍不也被感动了吗?

鲁侍萍:(叹了口气)现在我们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就不必说了。一次又一次的表白难道都是为了欺骗别人?几十年如一日啊,实在不易。因此应该说周朴园对鲁侍萍之怀念是有真情的;因为他和侍萍生活的日子毕竟是美好时光,是值得留恋,尤其是晚年生活不如意时候。象蘩漪之桀骜不驯,周萍的碌碌无为。

(三)经济补偿————“于心安些”。在第二幕、第四幕中,周朴园多次提出给鲁侍萍钱的问题,读者常以为周朴园妄想用钱来收买鲁侍萍,甚至说这正是他虚伪之处,如高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 册)。其实,剧中周朴园多次提出给钱(用现在的话说叫经济补偿)并付诸行动,说明是有真心实意的,尽管被拒绝了。如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

周朴园: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留着你养老。

当他听到鲁侍萍要回到原来住的地方时,周朴园说:“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都归我担负。并无坦诚地说:“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当签好五千元一张的支票时候说:“算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辞退鲁贵和四凤看似无情。但很快吩咐下人:“跟太太说,叫帐房跟鲁贵同四凤多算两个月的工钱”。对于这些,虽然鲁侍萍态度坚决:“钱赎不了你的罪,也买不了我的感情”但些时此刻周朴园还有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罪过?和侍萍重归于好?不可能也不太现实。重新安顿鲁侍萍,让四凤鲁贵在周家继续干下去,等于给这本不太平的家乱上添乱,当然也影响自己在社会上的声誉。他只有用钱来平衡这个局面。从现在社会观念看,也不失为明智这举。在现代赔偿中有一条叫“精神赔偿费”,国家法律无明文规定,但法律操作过程中不是频频奏效吗?至于用钱“私了”的有多少,不就不得而知。周朴园的做法,生活在今天一些人不也是热衷吗?如果说周朴园在周家客厅签发支票是虚伪行为,其真情有“水份”的话,那在第四幕中一开场就追问汇钱之事。 人闪就该感觉到这“钱”中确有真情,是真心实意要给鲁侍萍点钱养老。

周朴园:刚才我叫帐房汇一笔钱给济南,他们弄清楚了没有?

仆人:你说寄给济南一个,一个姓鲁的,是么?

周朴园:嗯!

仆人:预备好了。

鲁妈不要这钱是“穷且益坚“而周朴园要给这钱应该说是真心实意。可以想象如果时间不是在夜里,说不定这钱已经汇出去呢?

(四)“不要打人”——人性再现。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不希望在他的客厅里出现流血事件。于是当周萍和众仆人一齐打鲁大海时,他厉声喊“不要打人”。因为这无疑将有损他的“文明形象”。作为父亲的周朴园真的不愿意看到周萍、鲁大海这对同胞兄弟的自相残杀,真的不愿意看到众仆人打“他的儿子”,尤其是当着他的面。所以他厉声喊“不要打人”。可以说,“不要打人”是周仆园复杂心理的表现这其中便有真情,是作为鲁大海父亲的周朴园的人性的自然流露。而事后周朴园马上批评周萍:“你太莽撞了”。还在梦中的周萍当然不会领会父亲话的复杂含义。只能从维护父亲名誉的角度去解释。因此我认为“不要打人”是《雷雨》中鲁朴园最具人性味的一句话。

(五)当众认错——确有诚意。在《雷雨》的高潮第四幕最后一场周家客厅里周家人(除鲁大海)都在场,周朴园有一段自白:

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了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给寄去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的孩子会好好地待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当着这么多的人面,尤其有蘩漪在场,向儿子认错,向侍萍认错,诚意非常明显。这段话可以说是周朴园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对鲁侍萍是一个交代。承认有罪过,需要勇气。能够如此,难能可贵。

(六)找鲁大海——父亲的需要。四凤死了,周冲死了,蘩漪疯了,周朴园泪流满面,当他知道他的儿子鲁大海来到周家刚跑走时。周朴园忽然高声命令仆人:“追他去,跟我追他去”并哀伤的向鲁妈表示:“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全剧将终,作为父亲的周朴园彻底回归了。亲情占据他的内心世界,儿子是他生命的需要。为了忏悔,他将周家客厅卖给了医院并安顿两位发疯了的女人:鲁侍萍、周蘩漪。他用十年时间寻找鲁大海。为安慰待萍,更是亲情的需要。

从此上分析已经可以确认:《雷雨》剧中周朴园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男人:同社会中正常的人一样:

他怀念过去美好岁月;力图再现昔日的生活氛围;忏悔过去的犯下的罪过并尽力弥补它;他哀伤地乞求: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等等。

而这些又都是作为“人”的周朴园生活的一部分,

考察一部分作品应该是立足于作者创作的时代,分析一个人物也应由自然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去考察。曹禺先生在36年为《雷雨》初版作序时并未对周朴园有太多的评论,而如今诸多论者对周朴园众口一词:“坏”。我以为这样说法仅从一个角度去评述周朴园,即社会人的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他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有良好的家庭形象,他要良好的矿山秩序,为维护这秩序不惜运用一切必要手段。就这一点来说,他“坏”而作为自然人的周朴园需要好妻子、好儿子,有罪过并耿耿于怀。需要“家庭有秩序”有专横一面,但也是一种境界。几十年阶级斗争的风风雨雨使人们的思维习惯于以阶级论人,以阶级论文,习惯于“地主资本家坏”的思维定势。其实,阶级性不是决定一切的东西,人类阶级性外还具有许多共同的领域如爱情、亲情等。随着思想解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观念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大批丰富多彩文学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改革强人也曾柔情似水,杀人狂徒并非铁石心肠,让读者一睹作为人的真实的一面,从而使文学健康的回归到“人学”。就周朴园这个形象来说,目前笔者所能看到的资料是解放后阶级斗争的时候的产物,阶级烙印特别明显。作为“人”的周朴园也还是研究较少。笔者承认文学评论仍有很强地时代性,超越时代或“慢半拍”,在中国往往行不通。但课课中心思想,人人阶级定论,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还是有距离的。欣喜新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以文学欣赏为主,力图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与政治课难分难舍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期盼着。

 

(责任编辑:毕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