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与教》>详细内容

让“考后一百分”成为可能

作者:邓启劲 发布时间:2019-07-05 19:03:03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让“考后一百分”成为可能

语文组:毕涛

 

 

【摘要】:“考后一百分”作为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新理念、新方式,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博弈中逐渐争得一席之地。然而,其尚未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可并充分运用于实践中。为此,本文即从理念与建构、反思与归档的角度向大家传递实施“考后百分”的可能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考后一百分;理念与建构;反思;归档

     传统的语文课堂,大量时间被老师占据着,不仅讲,而且是大量讲,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这样的课堂既沉闷缺少活力,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缺乏最起码的创造力与能动性,成绩没有起色,师生都感到困惑。为了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笔者以为就应该通过一种新方式进行切实的改革,教学才能有成效。

一、理念与建构并举

1、 打破常规,转变角色:建立“考后百分”新理念

     2017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强调“自主”,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只能迫使学生被动地接收、呆板地记忆、生硬地誊抄。长此以往,不仅无逻辑可言,更无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可论,那些我们所期待学生可以形成的创新、思考、建构等理念也就无从谈起。语文教育教学也将陷入无计可施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势在必行。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 探索者。”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既然要挖掘这些研究者、探索者,养成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那就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思维,转变思路,建立新理念。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新课标提倡学科核心素养,而四大核心素养的主体无一不是学生。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的前提下,就必须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再拘囿于传统的“授业、解惑,填鸭教学”,而应该向着“点拨、引导、下发任务指令”的方向迈进。

      为了寻求有效解决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的方法,笔者认为建立“考后一百分”的新理念十分必要。 也即是伴随测试、练习、教学应运而生的考后效果检验的有效反思、二次作业的新思维、新方法。而且笔者认为,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订正、反思、二次作业”的层面,还应着眼于“讨论与建构”, 形成思路,进而渐成体系,真正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探究与构建,在构建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新体系。而教师只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监督与检测的作用即可。                                                                                                                                                                                                    

2、递嬗不绝,统摄互通:在实施“考后百分”过程中建构知识网络

     《礼记·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恰如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所论一样: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并对在自主探究中发掘而来的知识进行的构建,才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而这些正是实施“考后百分”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向我反映课堂上听得很好、看得也不错,可是却容易忘记,抑或是只记住部分内容,总也难以拾起起初记忆的全部,很是不得其解,迫切需要寻求帮助。当然,这一方面归结于认识问题,获得知识流于表面,缺乏实践;另一重要的方面在于我们没有将碎片化的知识贯串起来,形成体系。

     在我看来,知识间的联系有多种侧面,而同一知识不同衍生环节的联系,也即“后续于前”,则表现为知识的衍生不断,生生不息,也就是常说的知识间的“互通性”,知识间存在着的这种无所不在的联系实际上也正是形成体系的源头活水。以高中阶段所讲 诗歌、小说、散文三种不同体裁中的赏析句子而言,就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章法结构、句式特点、人物感情等方面入手进行把握。三种体裁无论何者居前居后,都可以以“赏析”二字作为衍生契点,结合起来研讨,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思考提供可能性。

      同一知识之间当然是存在互通性的,而不同知识间也存在着无限的往复循环,表现为嬗变,可称为“新知”代替“旧知”。同为“赏析句子”,诗歌中的句子赏析就主要强调“表达技巧、修辞与炼字”,时而表现在“句式”上。而散文中的句子赏析则有目的性地表现在句式方面。另外,诗歌的赏析语言与散文的赏析语言也不尽相同,常常体现为知识间的“变通”上。

       既然知识存在这种互通性与变通性的特点,那么不同知识之间的平行联系,同一知识点衍生的线状结构又是此系彼、彼连此的统摄互通,学生便可为此而织就一张知识之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建构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一旦学生的这种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切都可以为学生实施“考后百分”提供了知识建构的可能。亦如清代画家布彦图说:“以素纸为大地,以炭朽为鸿钩,以主宰为造物,用心目经营之。”可见人心也是创造的根源。

二、反思与归档同步

1、探究总结,把反思当作一种习惯

    “考后百分”作为一种理念被贯穿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反思性学习”,所谓反思性学习不是对学习进行简单的重复与回顾,而是深入探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策略与思路等,进而形成科学、合理,且符合自身特征的认知特点。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容易忽视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老师容易低估考后工作的重要性,考好了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在这张试卷上没有问题,即使存在个别问题也可以忽略不计;考不好,则会以试卷质量不高、进度较慢、课时分配不合理、生源质量差等各种各样的借口进行搪塞,以寻求心理上的暂时安慰。以致于一部分老师在考试结束后一如既往,继续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继续采用课内考、课外测的传统模式,结果是收效甚微,未见进步。既耽误学生的宝贵时间,又磨耗了学生的兴趣与耐心,成绩提不上去,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很多学生也是如此,考试给他们带来的往往是短暂的兴奋与痛苦,较少有人直面考后工作。他们不仅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更不能及时对自己在试卷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反而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怨天尤人”上面:老师教的差、考题太难、复习不到位、得不到家长的关怀等。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这样就为反思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在具体的解题答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行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探究归纳,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自身的经验对所学进行总结与论证,并形成思路,解决相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节省了时间,更提高了课堂效率。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习惯成自然, 学生就会主动进行学习反思。 习惯一旦形成, 学习反思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只要留心,每个学生都会发现和找到值得研究探索的反思点。例如,我在进行小说阅读的教学中,重点强调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又增加了“主题与艺术特点”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并对几者的作用分别作了陈述与解读以后,学生便根据以往所学进行了自我的探究总结,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知识纽带,再结合自己所做的题目,于是他们便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反思点,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及时归档, 为反思总结留下印象痕迹

     教学提倡学有所思,学以致用,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已经能够发现问题并总结规律,形成思路,然而“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如果不留下痕迹,长时间之后,必将是没有印象或是印象不深的。为此,我们提倡要将反思总结、错题案例进行归档处理。我曾经针对我校的102位学生就语文学科的归档整理情况做过问卷:

 

 

数量

百分比

没有整理本的

10

9%

想整理,但无从下手

2

1%

虽然整理、但没有及时巩固

23

22.5%

及时整理,及时巩固

67

65%

 

 

问卷结果表明,约有10%左右的同学是没有错题本的,90%的同学是有纠错或说是积累本的,那么这些同学的语文成绩又是怎样的呢?我对这103名学生最近参加的一次联考成绩进行了统计:

 

数量

百分比

达到及格分(90分以上)

89

87.25%

不及格(90分以下)

13

12.7%

达到年级平均分以上(97.1分)

59

57.8%

 

我发现,达到及格分数的百分比几乎与进行整理同学的百分比持平,达到年级平均分(97.1分)的百分比也接近了“对归档内容进行‘及时整理,及时巩固’”的百分比。

    由以上两组数据,我们也看到了进行整理归档的重要性,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教师教学的压力,也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若要真正想在教学方面有所进步,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于陈旧老套之中。至于归档整理,我们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错题归档,还要有一定的知识网络、结构线索、方法套路、总结理论等多种形式。

    综上,笔者以为,“考后一百分”不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要充分重视其所具有的优势,就必然可以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作用。                                                                                                        

     

            (责任编辑:邓启劲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