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语言对高中英语 教学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语言对高中英语
教学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语组 李园源
教育研究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开展行动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理论为课堂教学语言对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提供了考虑问题、确定行动的思维框架。研究计划和研究过程中先进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指引着教育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前行,同时对于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
3.1.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英语或选择就业提供更多机会。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语言对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堂教学语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学生从最初的体验美发展到欣赏美,最终能够创造美。普通高中英语教师应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采用丰富的课堂语言。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常见的具体语境中整合性地运用已有语言知识,理解口头和书面语篇所表达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所采用的手段,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同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语言要富于变化,声音抑扬顿挫,从而增强语言的新鲜感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课堂语言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和激励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掌握所学内容。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在英语语言运用上有所创新突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3.1.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该课题研究的启示
综上所述,英语课程标准所蕴含的理念对课堂教学语言对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有以下启示:
1.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要起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因此,教师需要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
2改变传统的满堂言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地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必须加强教学评价艺术的修养,本着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为出发点,让评价语言起到点石成睛的作用。教师要合理运用反思性语语言,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性语言不仅能够巩固课堂知识,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从而做到教学相长。与此同时,教师更应该使用赏识性的语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尊重孩子,运用赏识性的语言,使孩子们在赏识中发挥特长,让他们变得更优秀,更有信心。除此之外,如果教师运用幽默性语言,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个人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3有效运用肢体语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语用知识内容要求选择符合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身份的语言形式,如正式与非正式语言表达问候、介绍、告别、感谢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回应对方观点。在口语交际中有效运用非语言形式,如目光,表情,手势,姿势。动作等身势语。教师还应该熟悉英美等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开展文化交流,体现多元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顺利沟通,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
3.2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
3.2.1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拓展视野,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感。英语语言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方式,幵展跨文化交流,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英语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四项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中的语言能力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常见的具体语境中运用已有语言知识,理解口头和书面语所表达的意义,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意义,并借助肢体语言进行人际交流。这就要求学教师上课时声情并茂,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技巧,能够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人际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2.2核心素养对本课题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核心素养对对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意义如下:
1.英语语言作为一门教学工具,同时也具有人文性。教师在运用英语教学语言时,应多一些文化渗透,把英语课堂作为了解世界历史文化的主阵地,从而适应我国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以后的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质。在道德情感上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优秀品质。
2.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使用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师生互动,从而改变传统的满堂言的教学模式。
3.教师应该知识渊博,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提升自我。教师做到教学指令能够丰富多样,课堂教学语言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4. 教师应该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课堂语言,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经验。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因此,教师应该使用真实、地道、得体的语言,应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积极的思想导向。与此同时教师多关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和语言的生动鲜活,反应英语世界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用英语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
3.3任务型教学理论
3.3.1任务型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法。这种教学途径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任务型教学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做到学以致用,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自己所学语言。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教师从“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英语教学法是以”语言习得”为理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的的先进教学模式。
3.3.2任务型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语言对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该课题组成员认为任务型教学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如下启示:
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利用自己的专业教学语言创设情景,营造自由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各抒己见,帮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2.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激起学生的创新动力,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使学生们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以便使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合作活动,做好语言组织工作,开发学生交往的潜能,形成师生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得当,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有利于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单纯的填鸭式过程,不是教师的满堂言过程,而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语言时,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互动起来,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模式。
3.4.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启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属性。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探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学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1.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面对问题时,学生会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去解决问题,这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想象,把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框架;
3.多数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启发作用,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学语言提出适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在讨论中设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大胆放手启发学生自己纠正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
(责任编辑 邓启劲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