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谈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潜台词的艺术魅力
语文组 樊琳
摘要:本文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探讨人物语言潜台词。内容涉及潜台词的定义、潜台词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潜台词的类型、潜台词的特性等方面。其中笔者将潜台词的类型概括为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和想说而不愿说的话两种基本类型,着重探讨潜台词的四个特征:暗示性、抒情性、语境性、艺术性,通过以上论述,旨在证实文学作品中人物潜台词的存在,揭示潜台词一般规律。
关键词:暗示性 抒情性 语境性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①这话要是放在汉语言上,就不怎么灵验呢?因为有这样特殊的语言,并不是“思想的直接事实”,你就不能信以为真。譬如生活中有人对你说:“你真能吃!”你就不能误以为他是在夸你,他的思想的直接事实是:你吃的太多了,不想再看到你吃下去了。这样特殊的语言就是潜台词。
潜台词是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也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②这里的“言外之意”,是指这一话语的背后,所隐含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通俗的来说就是“话中有话”、“言外之意”。潜台词本身是戏剧的术语,但是它也存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当中,乃至日常生活人们的交际语言当中。本文论述的是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潜台词,以下简称“潜台词”。
潜台词的发生,是有着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先秦时期的儒家已经立下了为人处世的标准。《礼记▪经解》中记载:“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温柔敦厚”,就是说做人要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待人要谦和宽容,不可伤害别人。因此,说出来的话,也就要掂量掂量,什么话可以直接说出口,什么话虽然心里想表达但不可以直接说出来,什么话可以说半分留半分。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在《论语▪颜渊》中强调:“非礼勿言。”,因为人言可畏,言多反而必失。儒家欣赏的是人物说出的话能够“若隐若现,欲语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要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样方能体现说者的涵养,也能让听者接受,并且与儒家倡导的“仁义”思想相吻合。这便是人物语言潜台词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潜台词按照发生的情况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想说而不能说的话,一种是想说而不愿说的话。
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即指说话者因为时代的背景,所处环境场合的因素的逼迫,将想说的话隐藏在心中而没有直接表达,说出的话有意隐藏内心真实的意思。孔子深识语言的厉害,所以教导人们“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否则招来麻烦甚至灾祸。《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黛玉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语言的潜台词:我读了书,也认识字。可是她为什么偏说“不曾读”,因为之前贾母说出了对于女孩子读书的看法:“读的什么书。”,贾母打心底是不愿意女孩子家读太多书的,因此寄身于贾府的林黛玉虽然饱经诗书,但是怯于贾府大家长——贾母的喜好,生存环境的逼迫,让自己只能隐藏心意,此所谓“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想说而不愿说的话,即指说话者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性格,以及出于对受话者情感心理的考虑等因素将想说的话隐藏在心中而没有直接表达,说出的话无意或有意隐藏内心真实的意思。俗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很多时候,赤裸裸地表述内心的想法,一则有失身份,不够体面;二则触伤对方,又非己愿。最好的做法,莫过于话中藏话,如此既能达到说的目的,又不至于造成说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写贤惠而又美丽的女子——兰芝被休回娘家,他的兄长贪图财富,想早些时候将兰芝扫地出门,于是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的话来。这句语言,表面看似乎兄长为了妹妹的幸福而恳切地劝慰:你不嫁这样的如意郎君,你将来要做什么打算呢?细细涵泳,不难发现,这样的劝慰之辞实则“风刀霜剑严相逼”,是给兰芝下的最后通牒,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是不会让你长久寄居在娘家苟且度日的。这里为什么要用潜台词?无非碍于兄长这一特殊身份,兰芝兄长再怎么无情,也不愿将话说得太难看。此所谓“想说而不愿说的话”。
潜台词,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经常运用到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广泛且特征鲜明,笔者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征:暗示性、抒情性、语境性、艺术性。
特征一:暗示性。潜台词,是人物语言背后潜藏的言辞,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所谓“言外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③比如文学作品中,当男主人公对痴爱自己的女子说:“我一直把你当作是我的妹妹”时,听到这话的女子定然伤心欲绝,因为这句潜台词已经暗示了男子并不爱这位女子,是不可能娶她为妻的。应当说明的是,有的暗示,听者了然于心;而有的暗示,听者全然不知。话剧《雷雨》写周朴园和鲁大海谈判时,鲁侍萍亲眼目睹了他们父子相斗、兄弟相残的情形:
鲁:(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萍前,抽噎)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里,鲁侍萍看到儿子周萍带着一帮人打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心都碎了。她无意中差点儿说出内心特别想说的话:你是我朝思暮想的萍儿。很快又改了话锋。这里转瞬之间的暗示,蒙在鼓里的周家大少爷——周萍自然无法领会。但不管怎样,但凡有潜台词出现的地方,就存在暗示性。
特征二:抒情性。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这样解释潜台词的:“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的、但在内心感觉到的人的精神生活。”④显而易见,潜台词不光具有表意性,还充盈着人物丰富而真实的内在情感,并且它抒发出的情感是能够让读者鲜明地感受得到的。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写到一家人在散步时遇到岔路,需要做出选择时,儿子为了母亲的腿脚决定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的潜台词是:虽然我因为腿脚不灵便想走大路,但孙子喜欢走小路,就随他的愿吧,只要他喜欢就好。一位祖母对孙儿的体贴爱护之情,就浸透在母亲的潜台词当中,随着一句简单朴素的话语自然地溢出,如和风细雨一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田。而《雷雨》中人物潜台词抒发的情感又有所不同。在周朴园还没有认出鲁侍萍的真实身份时,二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在这针锋相对的台词背后,鲁侍萍的内心的真实是:她哪里是一位小姐,她分明是周家的女仆,身份卑微,没有地位。她在年轻时受到周家大少爷的引诱,生下了孩子,把她的母亲给气死了,不孝之极,何谈贤惠。瞒着母亲,与周家大少爷发生关系,未婚先育,也是不规矩的。这里,鲁侍萍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对周朴园虚伪面孔的憎恶、为自己苦难不幸而感到的悲愤,一起喷发,如暴风骤雨一般,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潜台词也正是具有抒情性这一特征,才具有灵魂,从而产生极大的感染力量。
特征三:语境性。如果说抒情性是潜台词的灵魂,那么语境性则是潜台词的母体。潜台词必然诞生于一定的语境,没有语境,也就没有潜台词这一特殊的话语。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语境”:“使用语言的环境。内部环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断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断之外的语言的社会环境。”⑤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和柳妈在四叔家闲聊时,柳妈说到祥林嫂被逼嫁给贺老六时,说了这样一句:“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读者自然会想,柳妈想说却不愿说的话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这里没有一定的语境,柳妈的潜台词形同虚设,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继续往文章的下面看,下文写到:“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联系起来思考,“再一强,索性撞一个死”正是上文“不然”之后的内容,这也反映了柳妈作为一名旧社会妇女深受旧的伦理观念影响的真实心态。内部文本的语境赋予了人物台词背后潜台词的生命力,也彰显了潜台词语境性的鲜明特征。而有时,外部的社会背景的语境也会成为潜台词生长的土壤。李密在《陈情表》中为了能够实现辞官回乡侍奉祖母的夙愿,又不让晋武帝对自己产生怀疑,在陈情中说:“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一位新王朝的帝王对待旧王朝臣子的态度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绝对不能容忍臣子在新朝中抱着“一臣不侍二主”守节观念。基于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李密在晋武帝面前特别承诺的“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言下之意是:我不会愚忠于被灭的蜀国,我也想得到您晋武帝的重用。这里的潜台词便体现出外部背景的语境性。因此,语境,不仅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潜台词的生成,也是帮助我们理解潜台词的钥匙。
特征四:艺术性。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剧作》中说到:“对话的艺术不仅决定于写出来的台词,而且还决定于那些未写出来的东西。”⑥弗雷里赫首先肯定了人物台词中潜台词的真实存在,也就是所谓的“那些未写出来的东西”,不仅如此,弗雷赫还强调了潜台词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性,体现出对话的艺术。笔者归纳出潜台词经常运用到的艺术手法有留白、反复、反语、讳饰等等。如《祝福》中鲁四在祥林嫂被劫走时说:“可恶!然而……”运用留白手法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隐藏的意思。如《边城》翠翠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手法形成的潜台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运用反语形成潜台词。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丹请求荆轲行动说:“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运用讳饰形成潜台词。这些艺术化的潜台词一旦形成,会让读者体会到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玄妙,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可见,潜台词无论是先天的形成,还是后天的意味,无不与艺术发生关系,显示出一定的艺术特性。
总而言之,潜台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真实地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它不仅由表及里地帮助作品中的人物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充分领略到汉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她为文学作品开辟了独特的审美天地。
(责任编辑: 刘文永)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