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与教》>详细内容

创设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效果

作者:邓启劲 发布时间:2019-04-12 07:51:59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创设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效果

生物组   张婷葛秀平 

 

  要:教师利用生活中创造和积累的素材及运用诗词歌赋导入生物课堂教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学素材、科学素养、高效课堂

  言

新课程倡导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现实情境为基础,作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生物新知识的“生长点”,以情境展开教学。

一、为什么采用情景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社会的高速发展向人类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生物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和其他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和生活也息息相关,教学利用生活中创造和积累的素材及运用诗词歌赋导入生物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情境能使教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学习需要溶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二、创设情景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教学情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情境的问题背景、涉及的知识以及学习的组织形式等必须尽可能与本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的内容相联系。切不可用大量花哨但与学习内容关联不大的情境,冲淡了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各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够得着。

三、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及实例

1、结合生活实际展现情境

教育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是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实实在在获得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高中生物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免疫调节新课前,教师与学生讨论:伴随我们成长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我们为什么要注射各种不同的疫苗,疫苗成分是什么?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作用?在大家的讨论中导入新课---人体的免疫调节。这样设计将激起学生对身体健康的探索,对生命的热爱。

再如解读一张医院化验单。在人体稳态教学中,教师出示:以某人在医院进行肾功能检查时的一张化验单对新课进行导入。教师先为学生简单解释就医背景及化验单内容后,提出疑问:化验单中主要检测的项目是什么?这些项目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内环境的稳态,那么肾脏是如何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由此导入肾脏参与维持水盐平衡、排除代谢废物从而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内容的教学。该素材不仅是导入新课教学的好方法,还培养了学生如何解读化验单,将生物教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关注自身与家人朋友的健康。

2、利用直观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架起由形象到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株玫瑰枝上呈现出不同颜色的花,提出疑问:为什么一颗植株上会有这么多颜色的玫瑰花哪?从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质疑,由此导入基因突变的教学。使学生感觉生物学习也不是很难的,生物学习就是解释身边的一些事与物。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的精神。

又如在市场上我们经常看到带有“福寿”、“吉祥”等字样的水果。教师多媒体播放这些祝福语言的水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交流在水果上“刻字”的方法,教师由此导入植物体不同器官如果实、叶片、花瓣等所含色素的种类、特性、在细胞中存在的场所以及影响色素合成的因素等教学内容。这些素材不仅起到好的激趣增疑的效果,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生物体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再如在讲授细胞结构的新课时,先给学生发放动物细胞的模型,让他们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问题:动物细胞的结构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给学生的发放植物细胞的模型,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以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细胞器线粒体与叶绿体结构上的区别?这些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区别它们?以这种导入方法导入设疑,学生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不仅通过感性认识新知识,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3、运用诗词歌赋创设生动情境,导入新课教学。

运用诗词歌赋导入新课,创设生动的情境既可表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创设情境,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可运用南宋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即向光性,教师设疑: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生长素是什么物质?

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时,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长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较好的理解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简单化,既容易使学生理解,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再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这些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诗句,启迪学生对人与地球关系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稳定性等来分析。运用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

4、创设实验情境,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其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能动手做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操作;不能做的实验,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气氛,理解实验,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模仿实验,尝试操作。

例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用显微镜观察线粒体与叶绿体”、“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这几个实验学校都具有条件做,就可以联系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实验不能做的,教师尽量在班级展示,展示不了的,可以播放实验视频。

四、小结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问题的形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这节课继续学习的源动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第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责任编辑  毕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