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与教》>详细内容

图像文化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分析

作者:毕涛 发布时间:2016-01-27 21:43:21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发展,图像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现代化的媒介传播方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响着我们获取知识、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影响了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结合一线的教学实际,笔者将围绕参与教育的教师、学生与教育中图像因素的关系,谈谈一己之愚见。

一、盲目变革:教师走进了“图像的围城”

受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因受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因素的制约,皆争相制作各种课件,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放在网络搜寻上,盲目追求课件制作的新颖、独到、个性,而忽视了个人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高。

因课件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开阔、方便快捷的优势,许多教师便将课件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反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部分,不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甚至于有的教师到了没有课件不会上课的地步。这是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现代教学手段的主要体现,走进了“图像的围城”。

既然图像化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学上的创新,那么就要有所设置,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设计。在一些语文课堂中,教师进行课件教学时只是将黑板上的板书略作改进便展示给了学生,颇为不合体。而且也给学生带来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媒体教学就是传统教学的翻版,无任何改进可言,更不谈创新。如此下去导致一部分学生歪曲了对图像化教学的认识。

虽然说通过课件进行展示的图片选取时可以比较随意,但是选择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时则是固定化的,预设性太强。因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会导致教师手足无措,无法应对。还有的教师在进行这类课件展示时只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没有考虑到观者的接受能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一段话:“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1教师设计教学时就已经充当了生产主体的角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千万不能只凭借一己之好。

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上的创新却过犹不及。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定位。然而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连贯,马不停蹄地讲解着课件上的“所谓的知识点”,忽视了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人、机”交流明显忽视了“人、人”间的情感对接,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都是一些生硬死板的画面,有何情感可言?无视师生间的交流对话,甚至在学生的思考之前,就已经强行剥夺了主体的能动权利,抹杀了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造成学生立场不坚定,以后也不敢再有所谓的“创新性思维”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图像化时代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热闹的”,学生看到了绚丽多姿的图画,动感十足的动画,听到了美丽动听的音乐,学生的兴趣是来了。可是热闹之后,这节课留下了什么?是图片上妖娆多姿的倩影?还是贯串全文的知识点?我想过多的是那美丽的图像吧。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素养学科,如果一节课过后学生没有从中捕捉到关于情感的蛛丝马迹,你认为这样一节语文是成功的吗?我想不是的。

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变革,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而不能一味地只为追求课堂活跃而失去了最为本质的东西,教师最终走进了“图像的围城”不可自拔!

二、摈弃个性:学生在“图像的围城”边徘徊

图像化时代,教师有了先进的手段进行教学,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定特殊的学习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由于教师制定的课件已经固定,学生只能在教师预设好的问题和答案下进行思考。甚至在基于教师设计的解题步骤、方法面前,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的。即使有个别同学通过读文本有所感悟,然一旦在教师解题的指导下,这种想法随即便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由于没有时间和文本进行心灵间的对话,便无法产生任何的个性化见解,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将严重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思维的单一化、格式化。新媒体教学反而成为了扼杀学生思维的刽子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图像化时代,学生多通过图像阅读获得知识、感知事物,迷恋动态的文字。虽然通过识读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而长时间形成的唯图像阅读为主的心理,导致他们漠视对静态文字的阅读,审美情感流于浅薄化。如《老子·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心发狂”,指出感官欲望的张扬必然地损及感官自身及人秉自然的本性,他否定感官欲望的过分伸展,告诫人们感官所直接接受的多是浅层的。

图像化时代,现代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各种读物都被图像化,电视娱乐节目、电脑游戏行为的大肆渲染,网络新名词“被合法化”。 教育也逐渐“时髦”起来,网络上的热门词语被收进了《现代汉语词典》,学生的参考书、试题上都有了图像的印迹,学生使用的教材中也配有大量的插图,有的图片本身与文本的内在知识的关联并不紧密,仍然大量地使用配图。如此仅注重外在表现,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了文本的价值性有所下降,学生也感到十分迷惘。所以陆玲玲说:“这种注重外在呈现、淡化内在知识性的追求,导致教育的严肃性降低,知识的内在延续性也在降低。”2

语文学科是知识与文化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时应以传授知识,传承传统文化为主。而受所谓“新文化思潮”的影响,诸多以满足感官快乐为主的视听文化受到众生的追捧。《荀子·解蔽》篇:“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我们所纯粹依托的直觉经验是有诸多的弊端的,有着混乱思维,迷失人性的一面。只知追求感官上的享乐,认识不到植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将阻隔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滋生盲目从众的心态,危害颇深!

教育图像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得教师在迷茫,是否应该通过图像化手段推进教学手法的改进;使得学生在徘徊,是否只应在教学手段的图像化进程下提高学习成绩;使得社会在忧虑,如何才能逐渐优化图像化时代下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有所认识并逐渐改进。

文章注释: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95.

2.陆玲玲《要素主义视角下对教育图像化的思考》,《理论导报》,20115.

 

(责任编辑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