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适应初高中生物学习模式转变
自从2008年以来安徽省大多数学校在高一开设了生物课,但是基本上学校的课时安排都是每周二节课,所以在实施高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要完成教学进度,一方面生物学科因初中不是中考科目并且与高考形成差异而导致了一系列衔接问题,要抽时间补充初中的内容,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从而顾此失彼。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谈一下本人在这方面的浅显认识。
一、现存问题
生物学基础普遍较差:学生经过初一、初二阶段学习, 初三不开设生物课,这就直接导致了初高中生物有 “断层”,学生的遗忘大, 因此,高中生物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学习。学生对生物兴趣不够浓厚: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既是中考又是高考科目,学生对此很重视,再加上高考理综中生物的分值90分,分值比较少。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扭转这种不良的读书态势。而且,学习习惯及方法欠佳: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未做好,课堂上没有做笔记的好习惯,课堂练习不积极主动,课后没有很好地复习,不懂又不善于问。在学习上沿用初中的机械、死板的记忆方法,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生物问题,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初高中学生在认知方法、习惯及对生物学科的态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的问题,而且是如何深入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生物教育上的实践问题。
二、比较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之间的差别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初中阶段七八年级设置分科课程。其中, “一贯”是将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强调同一课程的连续性,初中科学的设置就体现了这种特征。初高中课程各自存在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同时,它们又相互关联,有序地开设,呈现一定的梯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初高中生物课程均要求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因此我认为,我们生物教师首先要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拓展,补充间断点,使初、高中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现在安徽省使用的是人教版的初中生物教材,教学内容相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也相应的降低,因而课堂教学时间充裕,这不仅给了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同时还给了教师补充、扩展与高中生物学知识相衔接的知识的时间。譬如:在进行“生物分类”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及时补充哪些生物是属于原核生物,哪些生物是属于真核生物;讲到病毒时,除了说明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的结构知识外,还可以补充病毒的化学成分只有蛋白质和核酸,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如乙肝病毒),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艾滋病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病毒的营养方式和增殖方式(专性寄生,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在讲到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以补充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及营养级的概念;在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时,可补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方向的不可循环的,逐级递减的,从上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传递效率大致是10%--20%(通过举例计算出),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们明白:市场上猪肉的价格为什么比蔬菜要高得多,为什么“一山不能藏二虎”的道理、…这样不仅把初,高中生物学知识自然的连接起来,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教师自身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由于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较大的知识难度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法的不适应。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初中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学,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初中相比,高中教学方式还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示、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经济都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譬如,讲到生物的富集作用时,可介绍DDT农药,进而引发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导学生要大量地进行植树造林;在讲到抗虫棉花培养时,可介绍转基因工程……在学习与高中相关联的内容时,教师适时提出一些学生非常关注,而初中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为什么有些人类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进而告诉学生“经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学的渴望。
其次,要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如生活环境的自然资源(森林、草地、池塘)比如我在教减数分裂这一节的时候,要求学生动手用橡皮泥模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制作中学生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同源染色体的颜色、交叉互换的位置。有一部分同学忘记带橡皮泥就用树枝代替,这样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人类实践活动的实物资源(植物园、动物园);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展览馆);还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特别是在染色体行为变化、基因的表达等这几节效果很好。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经济、社会、科学密切联系,作用巨大,前景美好。
四、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听讲、记笔记、完成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使之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围着教师“转”,没有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更加重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对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的成分更多,达到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减少;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
诚然,人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与年龄有关的,但我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具体的知识内容给学生以具体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的指导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尤其是易混淆的知识,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菌、病毒、真菌,…)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每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将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构建生物知识网,通过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联成线,织成网,形成一个清晰、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步入高中学习时,对初中生物知识有一个系统地回顾和全面地了解,使之适应高中学科乃至今后的学习。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知识结构图等多种形式来构建知识结构(学习过细胞结构之后,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总结细胞结构概念图),利用概念图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辅导和因材施教,而学生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统领概念,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将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与“学”并举。
五、初中和高中生物衔接知识的补充
高考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筑在知识的基础上,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所以夯实基础是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高中和初中的知识脱节太久,学生遗忘太多,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适时适量的补充初中生物知识。以保证对高中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发展能力。补充的知识如下:
生物知识 |
补充的初中生物知识 |
新陈代谢与酶 |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温度:最适温度,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高温、低温对酶活性的不同影响。 PH值: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活动,且有一个最适PH值,人体内胃蛋白酶及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PH值;PH过高过低对酶的影响。 |
蒸腾作用 |
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较强光照能提高气温叶面温度,加速蒸腾过程;空气湿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植物蒸腾作用对调节气候的作用。 |
光合作用 |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光合作用需要CO2的实验;光合作用产生O2的实验。 光强、CO2浓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呼吸作用 |
证明绿色植物在呼吸作用时放出CO2的实验。 温度、含水量、氧气的浓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
心脏结构;血液循环;肺泡结构;呼吸运动;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壁的结构;小肠绒毛的结构;毛细血管的结构。 |
动物的个体发育 |
精巢、卵巢功能;胚胎发育的场所和过程; 细胞分化;四种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分布。 胎生、卵生;变态发育、直接发育。 |
植物的个体发育 |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被子植物花的结构;种子的结构; 果实的发育;种子的萌发;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器官的生长。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内分泌系统;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胰岛素。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和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
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
泌尿系统的组成;排泄的概念;尿液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性;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1—9.
3.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在衔接上存在问题的剖析.百色市田林中学吴艳群
(责任编辑 王龙群)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