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奇的工具
第二章 神奇的工具
前一章,我们讨论了父母对孩子反抗性的“挑战行为”应该采取的正确反应。本章,我们将把注意力转到在无对抗行为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引导。父母在很多情况下都想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母亲怎样才能使她的孩子定时刷牙,收拾好他的衣服并在饭桌上守规则呢?怎样才能教会他更好地花钱呢?父母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消除他那些(诸如哇哇乱叫和显而易见的懒散)讨厌的坏习惯呢?对孩子的拖拉习惯有解决的办法吗?孩子上述的表现并不涉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直接对抗,因而不能使用前一章所讲的带有暴力性质的方法。孩子的不成熟和幼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就惩罚他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公平的。精明的父母可以用一个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行为控制而设计的理论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理论叫作“补强法则”。这是由第一位教育心理学家e.l.桑代克很多年前提出的。它之令人拍案叫绝是因为它立竿见影,卓有成效。桑代克这个具有独到见解的法则经b.f.斯金纳的具体实践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斯金纳阐述了这一法则的最有效力的一些必要条件。简言之,补强法则就是:“能得到满意结果的行为将重复出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感到满意,他就想重复去做那件事。一天,萨莉穿了一件新衣服,于是,男孩子们对她殷勤周到了。这样,她就想一而再、再而三地穿那件新衣服。潘乔打网球,用这把球拍时赢,用那把球拍时却输了,以后他就更喜欢用那把使他打赢了球拍。这个法则极为简单,可它对人的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将详细讨论这一法则运用于孩子们时的一些要素。
1、必须马上给予奖励
如果想要让奖励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就应该在令人满意的行为发生后的短时期内提供奖励。父母们常向孩子提提供在长时期内才能兑现的奖励,于是常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告诉9岁的乔伊只要他在学校里好好用功,7年后当他16岁时便给他买一辆汽车,如果这样说,是不会有什么收益的。父母们常向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许愿,只要他们今年在学校里表现好,明年夏天就带他们到姥姥家去玩。这诱惑虽大,可他们一般不会因此而在学校里更守规矩。在七月里告诉玛丽,只要她能保持她的房间整齐干净,到了圣诞节就给她买个新的玩具娃娃。可玛丽对这是不会感到满意的,大部分孩子都不够成熟,他们没有足够的精神包容力,不可能日复一日地在心中储存这个长期目标。时光对他们来说总是流得太慢,结果就是那个目标似乎永远不易企及,他们便也没心思再去考虑它了。给动物奖励应该在它的行为发生后约二秒钟内提供。虽然比起动物来,孩子可以等得更久,但奖励的力量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
儿童孤独感是一种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类似的严重失调证。运用即日补强治疗此症已取得了成功。儿童孤独症的患者不与他的父母或别的任何来往,他没有语言,行为希奇古怪,不可控制。一些专家认为儿童孤独症是由早期孩子与其母亲间的交往困难引起的,我不能接受这种假设。所有的迹象表明,病因是患者系统的生化机能失调。病因或这或那,反正儿童孤独性极难治疗。患者既不开口说话也不与你交往,医生怎奈何得了他?从前的治疗方法都无甚疗效,令人沮丧,于是研究者们使用奖励的方法做试验,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孤独症患者正在接受这一试验。目的是要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起初,只要患者发出了任何一种声音,他的嘴就会得到一块巧克力糖;他发出咕哝声、呻吟声和嗥叫声也会得到类似的奖励。下一步是对他发出的特定的元音的奖励,当教了他发“欧”时,他发出的类似乎“欧”的声音都可得到奖励。随着治疗的推进,他最后被要求发某些物品或某些人的名称,并由此得到奖励。然后又教他有两个词的词组以及更为复杂的句子结构。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患者被教会了说不少的话;与此同时,同样的方法还被用于教患者对他周围的人作出反应。他被放进一个小小的、里面一团漆黑的箱子里,箱子上有一个可浮动的木窗。医生坐在箱子外面,面对着从窗口往外看的患者,只要患者看看医生,窗子就会开着,每当他的精神一涣散,开始左顾右盼时,滑动窗就会落下来,把他关在漆黑的箱子里几秒钟。虽然我没听说过患有严重儿童孤独症的孩子被成功改造成了一个正常人,可这种治疗方法确使一些患者变得较易于开口、较易于与人交往了。这一成功的关键在于患者的好行为得到了及时的奖励,带来了令人愉快的结果。
在教会孩子的责任感时,及时补强法则是父母可望得到的最有用的方法。父母们常因孩子们的不负责而怨声载道,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孩子们的不勤奋、不用功是学来的。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的----好的反应和坏的反应全是学来的。孩子学着笑、玩、跑、跳;他们也学着呜呜叫、恃强凌弱、板脸噘嘴、打架头殴、大发脾气和调皮捣蛋。他们的万能的老师是补强。孩子重复做那他认为是成功的行为。孩子可能处处与父母合作,帮忙做事,因为他对那行为在父母身上产生的效果感到满意;也因为这个原因孩子可能含怒不语板脸噘嘴,父母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不好的苗头时,应该让好的行为成功、坏的行为失败以培养孩子好的品质。
下面是马尔科姆医生和我设计的适用于4-6岁孩子的方案的步骤。具体使用时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懂事的程度作相应的修改。1、下面的图表上列有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做的事和尽的责任,所列的14个项目是一般孩子平常未达到的,但若适当地使用奖励可使之显得更有趣(不单是件该做的事)。及时补强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每天傍晚都应在完成得很好的行为那一栏打上彩色(最好是红色)圆点或五星,也可以用彩色软笔将那一栏填满。这当然应由孩子自己来填。
2、一天之中,孩子每做了一件好事就应给他一个便士作为奖励。如果一天之中有三个项目未做,这个便士就不能给。
3、孩子每天最多可挣到14便士,父母便可以趁机教他怎样管理他的钱,向他建议这钱他每周只能花10-20便士(全部挣满时)可这样用:叫孩子捐10便士给教堂或慈善机构,最后他每周还可储存大约35便士,这存下的20-30便士可长期存下去,日积月累,用作他想干的事或需要的东西的花费。
4、下述表格并非一成不变,孩子一旦养成了挂好衣服、给小狗喂食或刷牙等习惯,父母就应在表中换上新的任务、行为。每月都应换一个新表,孩子可以对此表格提出建议。
1 2 3 4 5 6 7 8 9 10.........29 30 (每月天数)
1、我自觉地刷了牙
2、我睡觉前收拾了我的房间
3、我自觉收拾了我的衣服
4、我自觉地喂了鱼
5、我自觉地倒了垃圾
6、我今天听了妈妈的话
7、今天听了爸爸的话
8、我今晚做了祷告
9、我今天待小弟弟比利很好
10、我今天吃了维生素片
11、我今天说了“谢谢”“请”
12、我昨晚上床前没抱怨
13、我今天给狗喂了干净水
14、今天我吃饭时我洗了手并一喊就坐到饭桌旁
除了教孩子负责任这一主要目标外,这一方法还可以收到一些额外的效果。比如说,孩子学会了计数,懂得了应为正义的事业捐款,明白了节省的意义并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最后,他还懂得了钱的意义以及该怎样明智地花钱。孩子的父母也将从中得到极大的益处;一个有4个孩子的父亲使用了这个方法后告诉我,他家噪音大大地减少了。
补强法则如此灵验,那为什么未被更广泛地使用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令人十分遗憾:父母们不愿用奖励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行贿受贿的本源。由于这一哲学观念上的误解,我们最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被人们弃之一旁。我们整个社会都建立在补强法则之上的,而我们都不愿将此法则运用于那些最需要补强的人---孩子。作为成年人,我们每天去上班,于是到了星期五我们得到一张工资支票;因此,我们每天早上按时起床得到了定期的奖励。勇敢无畏的兵士被授予勋章,功成名就的实业家也被授予奖章,退修职员被赠予手表。这些奖励使认真负责的努力不致白费。资本主义空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勤奋努力和自我约束得到了物质上的奖励;而社会主义的最大弱点正在于没使用补强法则----既然不可能得到什么特别的利益,人们何必再去奋斗呢?我在军队中短期服役时最令我厌恶的事情就是没有补强:不管我干得多卖命我都无法晋升,除非我混够了一定的年龄;我薪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我的能力或工作效果而得由国会决定。这种制度是对动力的扼杀,可惜一些父母似乎觉得这也最适合于孩子们。他们指望小马文凡事有责任心,只因为这样做是高尚的。他们要他仅仅为了自我约束的缘故而拚命工作、努力学习,而他是不会买这个帐的!
与之相反,试想一下我推荐的“行贿受贿”的方法吧。你怎样使你那5岁的孩子去做列于上述表格中的事呢?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唠叨责骂、叫屈诉苦、乞求恳请、尖声吼叫、威胁恐吓以及惩罚。反对使用奖励的母亲可能每天上床前都觉得头昏欲裂,并诅咒发誓再也不生孩子了。她不想以这种方式鼓励实利主义,可以后她终会给孩子钱。孩子自己从未有过钱,所以现在他不知道该怎样合理地存钱、花钱。妈妈给他买玩具的钱是妈妈的钱,他并不十分珍视。最重要的是,他没学到自我约束和个人的责任,而小心地运用补强法则是有可能学到这些的。
我观察过两家以上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的使用,从中可以看到利弊。达伦的父母认为,作为家庭的一员,达伦负有某些责任。因而对他在家做的事并未给以奖励(报酬)。达伦嫌恶他的工作,因为他的努力并未使他受益,工作对他来说只是件不得不忍受的事情。星期六到了,该他打扫汽车间了,他会慢吞吞地、步履沉重地走进那灾难区,目光呆钝地望着眼前这令人心灰意冷的工作。结果不难料想,因为他完成没有动力,工作干得糟而又糟,他的懒散草率招来爸爸对他的申斥责骂,这更使他觉得倒霉无趣了。达伦的父母对他并不吝啬,他们给他买他所需要的东西,甚至还给他零花钱,城里举行交易会时,他们还另给他5元钱。他们的礼物与他的工作、他尽的责任未挂上钩,这些钱就未能成为他的动力。达伦一天天长大,他对工作持厌恶的态度,他的父母无意识地补强了他的不负责任。
布赖恩的父母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布赖恩在日常家务事以外所做的事情应该得到报酬,倒垃圾、整理他的房间这类事是不能给奖励的,可他星期六在院子里干活却可以得到钱。这一小时的工资是个可观的数目,完全可以与他在外干活所得的工资相比。他早早地起床,对后院的杂草发起攻击,他数数钱又干,看看表又干,干了又数数钱。有时,他匆匆忙忙从学校赶回家,抢在天黑前再干一两个小时,他在银行为自己立了个帐户,对这血汗工钱他很珍视,从不乱花。布赖恩在邻近的孩子们中间享有很高的地位,因为他的身上随时都有钱。他并不胡乱花这些钱,可他什么时候想花,什么时候就可以花。这可是个也不起的权力!有一次他从银行中取出了他所有的钱,将其全部换成了崭新的一元钞票。然后他把这28张钞票摆在食具柜最上一格的抽屉里,漫不经心地展览给达伦和他的另一些身无分文的朋友们看。他获得这一地位的秘诀是工作和责任感。他学会了工作、懂得了应有责任感。他父母从不乱给他钱。他们给他买衣物和必需品,可他自己买玩具和他所喜爱的东西。从经济的观点看,布赖恩的父母花的钱并不比达伦的父母花得多。他们只是让每个便士都与他们希望孩子做的事挂上了钩。两种方法比较,我认为他们的方法更具成效。
如前所述,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奖励、什么时候使用惩罚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并未说在孩子向父母的权威提出挑战时使用奖励。比如妈妈说:“到这儿来,露西”露西嚷道“不!”这时如果露西听了妈妈的话,妈妈给她一块糖果,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妈妈实际上因露西的挑战而给了她奖励。如果对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应如何作出反应还弄不清,那我建议读者再回头读读本书的第1章。奖励不能用于取代权威,在对孩子进行管理时奖励与惩罚各有其用,颠倒使用将会带来不幸的后果。
2、奖励并非一定是物质的
我女儿3岁时,我开始对她进行一些学前教育(包括字母表)。我的计划是,每天傍晚吃过饭后给她授课,并给她一些点心(少许的巧克力糖)作为促进她学习的动力。一天傍晚,我正坐在地板上教她几个新字母,突然外面传来一声猛烈的碰撞声。全家人立即冲出去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是个少年人在我们那静谧的街上把车撞坏了。他没有受伤,但他的车被撞得一塌糊涂。我们把水喷洒在冒着烟的车上,防止正在滴漏的汽油燃烧起来,并不得已给警察打了电话。忙碌停当,松下一口气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女儿并未跟着我们出来,我回到书房,发现她正在拚命地吞食我放在袋子里的2磅巧克力。她至少已塞了1磅巧克力在她的嘴里,她脸上、鼻子上、额头上也全沾满了巧克力。她见我进去,赶紧把另一把巧克力往她那金花鼠似的嘴里塞。从这次经历中我明白了用物质补强,或者至少是可吃的东西补强的局限性。
任何被看作令人满意的东西都可为一个人行为补强。对于动物,最有效的奖励是能满足身体需要的东西;而人却以更深层次的、能满足他的心理要求的东西为动力。比如说,一些孩子宁可得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赞扬而不愿要一张10元的票子,特别是这个成人的赞许是当着别的孩子的面说的。孩子以及年龄各异的成人不断地寻求着包括家的欲求、社会的承认和自尊心在内的精神上的需要。除此以外,他们希望找到刺激、理性方法的鼓励、愉乐消遣以及各种乐趣。
多数孩子与成人企望在与交往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既然我们依赖于我们的伙伴,希望从他们那儿确信我们被爱、被尊敬、受到他们的欢迎,我们就很渴望知道他们对我们怎样想、怎样说。其结果是,语言的补强可以成为促进人的行为的最为有力的原动力。
试想一下下列评语对我们的巨大效力吧!
“菲尔来了,他是学校里最爱吵闹的家伙。”
“路易丝真是个大笨蛋!她在班上从来没答对过一个问题。”
“乔会因为击不中而退场,他总是这样。”
听了这些刻薄的评价,被谈及的孩子会觉得钻心似的难受,从而在以后改弦易辙。菲尔可能会变得沉默不语、离群索居、极易害羞难堪;路易丝可能会对学校的功课更无兴趣,使老师觉得她懒惰不用功;乔可能会放弃棒球和其他体育运动。
我们成年人对于我们的同伴的这类闲谈也是同样敏感的。观察一下我们在朋友们(甚至敌人)的不甚经意的话语面前是如何的脆弱是极富喜剧性的。“你长了几磅,对吧,马莎?”马莎在当时可能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晚上回家后,她会在镜子前照上15分钟,第二天一早就会开始全面的节食。
“拉尔木的年龄和你差不多,皮特。我看他有46岁或48岁”。皮特只有39岁,他一听这话,脸上顿时失去血色。这所产生的对自己容貌的担心可能会使他决定在下月买副遮秃头的假发。
我们的听觉器官对这类关于我们自己的评价比任何别的话题都更敏感,我们的自尊感与价值感也出于这些说话者无意的信息。
我们对社会反馈有依赖性,可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对周围的人对我们影响的程度都茫然无知。下次读者若在进行三人谈话时,我建议你稍事歇息,观察一下那个此时没开口说话的人。听者一般不会(极少有例外)被动地、木头似地站在那儿。他很可能会向谈话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从而显示出谈话者的观点在听者方面的反应。谈话者在天南地北地闲扯时,听者要么在频频点头、微笑默许、咕哝着“嗯嗯”以及“对,是这样”。要么可能在用别的姿势表示不赞同。对这些针对他的观点作出的评价,谈话者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根据听者的反应调整他的谈话。听者方面的热烈反应会使谈话者谈话的兴致更浓。如果他在谈论一个有争议的或他觉得不自在的话题,那位可能会“兜着圈子寻求”附加的补强,他会说:“你觉得是这么回事吗,杰克?”于是听者变成了谈话者,他反倒得到了反馈。社会行为对这类发生于日常谈话中的语言补强有极大的依赖性,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也是如此,足智多谋的父母懂得如何利用这一令人愉快的动力源泉。
语言补强应贯穿于父母----孩子关系的全过程。我们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用了太多太多的“不许”,这带有太多的强制性。我们应该更多地奖励那些我们觉得满意的行为,即使这种“奖励”仅仅是句出于真实的赞辞。聪明的父母时时不忘孩子对自尊和被人接受的需要,因而能在满足这些重要的需要的同时教会孩子有价值的思想与行为,举几个例可能会帮助理解这点:
母亲对女儿:你这画的色彩用得很好,我很喜欢看这种雅致精巧的图画。我准备把它挂在门厅里的布告牌上。
亲当着儿子的面对父亲杰克说:你注意到了没有,今晚唐把他的自行车放在停车房里了。他从前总是把车停在外面,直到我们提醒他才放进去。他现在变得负责多了,你不这样认为吗?
父亲对儿子说:我在计算所得税时,你一直安安静静地,谢谢你,儿子。你很能替别人着想,既然我的事做完了,我这会儿也就空了,我们干吗不计划一下下星期六到动物园去玩呢?
老师对中学学生说:这道题你证明得很好,我没想到这个问题的那个方面。我很欣赏你要看问题时的独创性。
母亲对小儿子说:你今天一上午都没吸吮你的大拇指,我很为你感到骄傲,咱们来看看今天下午你能坚持多久不吸。
父母对他们并不欣赏的行为也表示赞扬是不明智的。如果孩子做的一切都能挣得一个热烈的拥抱或赞许地在背上的一拍,妈妈的赞许就会渐渐地变得毫无意义。过滥的赞许会使她的补强贬值。即使是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会为得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赞辞而做好事,关键在于我们应善于引导。
3、通过补强而学到的行为在奖励很久不出现时也会消失
未得到补强的行为终将消失,这是个绝对真理。这个被心理学家称为“灭绝”的作用对希望改变孩子的习性的父母与老师大有帮助。动物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极为有趣的灭绝的实例。比如狗鱼,这是一种身体硕大的鱼类,它眼球暴突、极爱吃鲦鱼。如果把它和一些小鲦鱼放进一水箱里,它很快就会把小鲦鱼吃得一干二净,可当我们在水箱中间插进一块玻璃,将它与小鲦鱼分隔开时,一件有趣的事就发生了。狗鱼看不见玻璃,在追食小鲦鱼时它会结结实实地撞在玻璃上。一遍又一遍,暴眼狗鱼的头都撞在玻璃上。它的行为没有得到补强,却被慢慢地灭绝了。最后,它泄气了,放弃了它的尝试。它明白它不可能吃到那些小鲦鱼。这时我们可以把小鲦鱼取出来,小鲦鱼在它们不共戴天的死敌四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却安然无恙。狗鱼不再企图吞食它们了。它知道它该怎么做,毕竟鲦鱼是不可企及的。小鲦鱼----这些狗鱼酷爱的美食----在它的鳃边嘴旁冲来撞去,而我们的暴眼狗鱼却饿得要死,坐以待毙。
灭绝还被用于马戏团的大象,以阻止它在晚上用它无可比拟的力量拉扯系在它脚上的链条。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它的脚被系上链条,链条的另一端被固定在完全不可动摇的水泥柱上。幼象不断地扯动链条,但无济于事,于是它的逃跑行为便被慢慢地灭绝了。以后只需一根绳子和随便一根柱子就足以束缚住它了。
如果你想除掉一个不好的行为,你必须首先弄清它关键性的补强,然后撤掉这个补强。让我们把这一原理运用于儿童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孩子为啥不用正常的声音说话而是呜呜乱叫呢?因为他的父母补强了他的呜呜乱叫!3岁的卡伦好好说话时,妈妈太忙了,顾不上理她。卡伦成天咿咿哑哑地讲话,她妈妈对她的话不闻不理;当卡伦发出刺耳的、使人不愉快的声音时,她妈妈才停下来,看看出了什么事。卡伦的呜呜乱叫带来了结果,她正常的说话却没有结果,于是她学会了呜呜乱叫。为了灭绝这一恶习,我们应该颠倒一下补强。妈妈可以说:卡伦,你呜呜乱叫,我听不见你说什么。我的耳朵很怪,它们听不见呜呜乱叫。这样告诉他一两天之后,妈妈对她的呜呜乱叫不应作出任何反应。当卡伦用正常声音说话时,妈妈应立即对她的要求作出反映。如果运用得当,我敢担保,这种补强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人们的学习全是建立在这个原理之上的,而其结果是确信无疑的。当然姥姥和茨伯特叔叔也可能继续对你竭力根除的行为补强,并使之持续下去。
老师应学会同样的方法驯服课堂上的哗众取宠者,首先断定这一行为的动机:略有些科学常识的人都可看出,通常大声嚷叫的人总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一些孩子宁可被人看作讨厌鬼,而不愿被人完全忽视不顾。对于他们,无人问津是再痛苦不过的事情。理想的药方是先消除他们的哗众取宠行为,然后再满足他想要得到人们承认的需要。我曾和一个六年级的叫拉里的小学生打过交道。他调皮捣蛋,在课堂里从未闭过嘴,他一会装疯卖傻,一会妙语连珠,一会又喧嚷胡闹,使整个课堂乌烟瘴气,不得安宁。我和他的老师在教室中偏僻的一隅设立了一个隔离区。坐在那儿,他除了课堂前面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从那以后,拉里捣蛋就会受罚,在那个隔离区上一星期课。这样就卓有效地消除了以前的补强。当然,在隔离区,他也会故伎重演,可他看不见他的同学们对此作出的反应。另外,他每爆发一次,都会延长他在隔离区里呆的时间。就这样,拉里在那里呆了一个月,他的恶习总算被根除了。回到班上后,他的老师立即对他的合作给予奖励。他被派去做重要的工作(当传令员、卫士等等),并用他的进步而得到了表扬,效果出奇得好。
一些学校对表现最差的学生实行了一种更完善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被开除的不是孩子们,而是他们的坏行为!)那些在课堂上不能与老师合作的学生被分到特别班,每班12至15人。这些学生们被置于“系统排斥法”之下。他们的父母被告知,若想让他们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呆下去,那么,在上课时间学校通知他们时,他们就必须到学校来把孩子接回家去。学校又告诉学生们,他们每天早上可以来上学,但只要他们违反了一条硬性校规,如上午9时1分,集合排队,他推了别的同学;或者下午1时15分,甚至马上就要解散了,他才赶来,他们都会被送回家去。哪怕是违纪一次,当天也会被送回家,决不原谅,尽管第二天早上他照样可以来上学。虽然传统上人们都认为孩子们讨厌上学,可这些学生却讨厌老呆在家里,白天回家,电视里只有妇女节目,节目单调乏味,再加上又处于妈妈那充满敌意的目光之下(她不得不停下她的工作到学校去接她那顽皮的孩子)。在这种严格管教的环境中,顽皮的行为很快就被消除了。孩子们向校规挑战,得不到丝毫好处。以糖果或其他东西为奖励的补强被大量地提供给学生们,以鼓励他们的读书学习。我曾在一个特别班与一个被称为洛杉员神经治疗院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谈过。在特别班学习4个月以后,他又能回到公立学校的普通班学习了。
根除有时是在无意之中进行的,对4岁的马克就是如此。他动不动就发脾气,给他父母带来不少烦恼。父母愈不希望他恶作剧时,他就愈是捣蛋。家里来了客人,他即使不当面大闹,也会在上床时发作。在饭店里、教堂仪式上或其他公共场所,马克都会重操故技。任性胡闹,他的父母对儿童管教颇有见地,他们在这小反叛者身上使尽了十八般武艺:打他的屁股,罚他站在房角里,罚他早早上床,羞辱他,责骂他.......,可全是枉然。马克依旧周而复始地使性子,发脾气。最后,他们恼怒之极,无计可施了。一天傍晚,马克的父母在起居室里读报纸。在此之前,他们说了句使他发怒的话,于是他大发脾气,滚倒在地。他尖声号叫着,用头撞击地毯,双脚乱踢,两个小胳膊横七竖八地乱舞。他们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所以未采取任何行动,只是继续看报。小坏蛋马克绝没想到他们会这样,他爬起来,看看父亲,重又滚倒下地,开始第二幕。他父母还是没作出反应。马克的号叫突然停了下来,他走到母亲身边,摇摇她的手臂,然后栽倒在地,开始第三幕。他们还是没有理他。他很明显地感到自己独自在地上耍赖打滚显得很傻。从此,他不再乱发脾气了。回想起来,马克使性子发脾气的补强显然是对他父母的操纵。他一发脾气就能使这两个强有力的大人心烦意乱、极度不安。使性子发脾气通常是一种挑战性的行为,只需适度地打上一次或若干次屁股就能消除。对一些孩子(如马克)来说,打屁股本身就是一种补强的形式。对于马克,就如对一个放火狂,有人观看他究竟能造成多大的混乱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马克的父母只一个回合就消除了他的恶习。但就一般情况而论,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了解一种行为在没有补强的情况下,渐渐消失了特定速度是极为重要的。让我们再想想鸽子检查无线电真空管这一例子吧。刚开始学的时候,它认不出废品,慢慢地它就能认出越来越多的废品。鸽子最终能辩认出所有的废品了,只要每成功一次,它能得到补强(谷子),它就会继续准确无误地干下去。假设补强被撤消了,鸽子们能毫无差错地拦截废品,但持续不了多久,很快,它就会漏过若干个废品。如果它继续毫无所得地干下去,它对它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分心,越来越觉得没意思,到收工时,它可能会漏过大部分,甚至全部废品。然而,到了第二天,它可能又会像从前一样工作。今天被消除的行为很可能在明天又出现。这种重现叫做“自然性复苏”。每天这一行为都会重现,但精确度一日不如一日,而消除却一日强似一日。这一原理对纠正孩子的坏行为非常重要。被消除的行为重又出现时,父母或老师不应感到气馁----彻底地消除一个行为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消除原理一直被用于帮助人们戒除不好的习惯。例如帮助戒烟者戒烟就有一种方法。为达到戒烟的目的,实验者必须除掉抽烟者从吸进香烟雾中所得到的乐趣(补强)。于是实验者在抽烟者面前安放一根管子,里面发发出极浓的、发了霉的烟草的烟雾。吸烟者每吸一口香烟,管子里就会迎面冒出一股霉臭刺鼻的烟雾。于是吸烟者一想吸烟就会联想起迎面向他喷来的霉味刺鼻、令人作呕的烟雾。据报道,经过这样治疗后,至少有一半的人对吸烟怀有极大的厌恶情绪。
消除原理也能用于帮助孩子克服一些不必要的畏惧。有一个3岁的小女孩怕黑,她母亲为此很担忧。虽然开着照明灯,玛拉的寝室也敞开着,可她还是不敢一人呆在房间里。每天晚上她执意要她妈妈坐在那儿陪着她直到她入睡,这既费时间又不方便。如果玛拉偶尔在夜里醒来,她会吓得叫人来陪她,显而易见,这孩子绝不是在装模作样,她的确是被吓坏了。父母在表现自己的惧时应谨慎小心,因为他们的孩子惊人的敏感,日久天长,他们也会有同样的畏惧。关于这一点,还要补充一句,善意的戏弄有时会带来同样的问题。孩子走进一间黑屋子,你突然从门后“哇”地一声跳出来,他从这玩笑中学到了一件事:黑暗并不总是空空无人的!至于玛拉,她为什么怕黑还不清楚。但我认为她无意强化了这个问题。在她处理玛拉这一问题时,她表现出了她的忧虑,于是玛拉就会认为,她的惧是有道理的:“连妈妈都在担心呢。”这孩子的畏惧越来越大,在没人伴随时,她连一间灯光暗淡的房间都不敢进。就是这个时候,孩子被带来找我。我建议让她母亲告诉玛拉,她准备帮助她看明白黑暗中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仅仅给孩子谈谈,通常是无结果的,不能消除他的畏惧,而让他看明白他是安全的,未受威胁的都很有帮助)。她买了袋糖,端了把椅子坐在玛拉寝室的门品,然后打开玛拉寝室的灯,并告诉玛拉如果她能在她那间关着的卧室里呆上一会儿(10秒钟)她就能得到一块糖。这第一个步骤并不怎么危险,所以玛拉很喜欢这个游戏。如此重复了几遍后,她妈妈叫她走进关了灯、敞着门的卧室,等她妈妈(坐在她完全看得见的地方)数10下后再出来。玛拉完成了这一任务,又得到了一块糖。如此重复几遍后,再让她走进半敞着门的卧室和只留着一道缝的卧室。最后,玛拉已有勇气走进完全关着门,熄了灯的卧室,等她妈妈数完10下才出来。她知道,只要她愿意,她马上就可出来,而妈妈给她说话时语气宁静、充满自信,她呆在黑屋子时时间渐渐加长了,这没带来恐惧,却带来糖果----这个孩子最为喜爱的东西,她的勇气得到了补强,而畏惧却被消除了。她的恐惧的链条被打断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健康的态度。
对消除方法的使用是无限量的,这有待于父母或老师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除掉它的补强而对其取代物给予奖励。
4、补强对父母和老师也产生作用
不仅孩子与动物以补强为途径学习新行为,就连成人也根据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孩子常常借着对他父母的一些行为进行补强和根据他们的另一些行为而反过来改变他们,下面是一些实例:
妈妈和爸爸决定带他们的孩子到诸如迪斯尼游乐园一类的激动人心的地方去,孩子们表现得好极了,他们又可爱又乐于合作,这有意无意地“补强”了他们父母的行为。在一些非常极端的例子中,我曾见过孩子们冷静自若地操纵其父母并对他们喜欢的事情进行补强。
妈妈管教她8岁的女儿时,女儿说:“你再也不爱我了。”大多数的孩子都知道他们的父母急于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的爱,所以他们便用这个微妙的问题来消除他们将受到的惩罚,并能经常旗开得胜。
老师说:“该学习生理卫生了,请把你们的生理卫生书拿出来。全班同学一齐呻吟:“噢,不!”对于一些老师,这种没有补强的情况是极难忍受的,以后在他们的课程中,生理卫生这门课便被取消了。类似的情形在高等学校也时有发生。我知道这样一件事,一所大学的哲学研究生班正在学习补强的原理。学生们决定拿他们的教授来作个实验。这位教授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照着备课本教,学生们觉得枯燥无味、沉闷少趣;可是,如果他们能让他即兴讲授,比如回答他们的问题时,他渊博的知道立刻就使课堂妙趣横生了。一天学生们课前商量好给他的即兴教学以鼓励,消除他的拘泥形式的教案教学。只要他照着备课本讲,他们就把脚在地上拖来拖去,望着窗外,呵欠连天,或交头接耳;而当他即兴发挥时,他们立刻表现出最大的兴趣,专心致志地听讲。教授自然而然地作出了反应,他改变了他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即兴发挥的方式,虽然直到期末他才知道他是被学生们操纵了。
父亲对他的孩子们没多少耐性,动辄发火。每当他们辜负了他的希望时他总要大声嚷嚷。向他们发脾气,这似乎能使他们听话一些。他的大声嚷嚷得到了补强,可是他渐渐成了一个动辄大吼大叫、吵吵嚷嚷的父亲。
甚至成年人也相互补强,在谈话中对他的喜爱的话题给予鼓励。举个例子,玛莎与哈里在谈话,但哈里对所谈的话题毫无兴趣,为此他觉得玛莎也是个惹人厌烦的人。他掩饰不住自己的没精打采,止不住要打呵欠,他压了又压,总是压不住,最后等到玛莎一转过脸,一张嘴,一眯眼,呵欠总算打了出来。玛莎转回脸来时正好看见了那个被压制的呵欠留在哈里眼角的眼泪。她还发现了别的一些迹象,包括哈里的心不在焉和呆滞的目光,或许玛莎无意识地就明白了她的话题使哈里觉得乏味了,于是她便可能尽快地停止谈话或者至少换个话题。如果她不是过于呆板,她就会发现哈里方面完全未发现任何补强并就此作出反映。我们以类似的方法“告诉”别人我想谈什么问题。
本节的要点很简单:父母们应当知道他们自己对补强的反应,并且确实弄清自己是否把握住了学习的局势。
5、父母常常对不好的行为补强,并且削弱他们认为好的行为
或许本章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偶然性的补强。让孩子不好的行为成功就是给予了这行为鼓励。这是一个极易犯的错误。例如,假定威克尼夫妇准备今晚请客人来家吃饭,所以他们7点就打发3岁的里基上了床。他们知道和往常一样,他会又哭又闹,可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呢?到时候,里基真的又哭又闹,开始只是小声哭闹(没能成功)后来逐渐升高,形成了一个高强度的尖叫。最后,弄得威克尼太太非常难堪,只好让里基起来。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呢?他若想起床就得拼命,使劲闹。为此,威克尼夫妇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明天的另一场眼泪汪汪的战斗,因为里基今晚的方法使他获得成功。
贝蒂是个喜好争辨的10来岁的姑娘。她从不愿接受一个“不”字,总要争辨到底。她父亲说,实际上,只有当她在家时,她才想家。每当她母亲确定不了她是否要让贝蒂去参加社交联欢会或球赛时,她就会先告诉她,她不能去。说了这个“不”字以后贝蒂的母亲还有机会仔细考虑,但她并不马上好好想想是否该说“可以”。她常常改变主意,从否定改到肯定,但反转过来,从肯定走到否定就难了。然而,这告诉了贝蒂些什么呢?她可以看出,“不”实际上意味着“或许”。她越是死命地争辨、抱怨,她就越有可能得到那个她想得到的“可以”。许多父母犯了同贝蒂母亲一样的错误。他们让孩子争辨、绷着脸发脾气、噘嘴、砸门或是讨价还价,最后到底占了上风。父母在没有慎重地考虑好一个问题前不应该轻易决策。而一经决定,他们就应牢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孩子明白了“不”意味着“绝对的不”,他就不可能浪费精力将此案子提交更高级的法庭了。
史密斯夫妇结婚10周年纪念日到了,他们准备到饭店去庆祝一番。他们准备妥当,正待动身去时,他们5岁和6岁的两个孩子因为被留在家中而开始嚎啕大哭。史密斯先生对补强的原理略知一二,所以他拿出糖来,告诉他们只要不再哭就给他们吃糖。不幸的是,史密斯先生补强的不是不哭不闹而是汪汪泪眼。下次他和史密斯太太再出门,孩子们为了得利又得哇哇乱哭了;为再次得到糖果,哭鼻抹眼泪是必不可少的。其实略作变动就可彻底改变这种情形。史密斯先生应在泪水落下来之前告诉孩子们只要听话就能得到糖果。
7岁的阿贝想让全家注意他,可苦于没有一个好办法。一天吃晚饭时,他母亲对他说:“把你的蚕豆吃了”他怒火冲天地答道:“不!我不想吃这些臭蚕豆!”全家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他----这正是他梦寐以求而不曾得到的东西。如果阿贝的母亲说:“你要是把你的蚕豆吃了,我就给你好吃的东西。”那他就更巩固了他的挑战的成功----这种挑战便会在以后重新出现。
婴儿的哭叫是种重要的交流形式。从他们的哭声中,我们得知他们或是饿了、累了,或是不舒服了、想解大小便了。虽然我们不想完全阻止婴儿的哭叫,但我们可以通过将此行为的补强降低到最小限度而使他们不至于小题大做、动辄流泪。如果每次一哭就立刻被抱起来或被轻摇于摇篮,他很快就会感觉到眼泪与大人的关照间的关系。我女儿哭时,我总要在她的育儿室门口站上四五分钟,等上一会才走到她的摇篮旁哄她一会。我这样做补强的是她哭后的耐心等待而不是她的哭叫。
很明显,父母必须对他们允许成功的行为采取谨慎的态度。他们必须自我约束、必须要有耐心,以保证补强所得的结果是好的而不是坏的。下面是人们提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作的答复和提出的建议。
(1)你在前面提到你不赞成对10来岁的孩子还打屁股。我有一个14岁的儿子,他总爱故意捣蛋。他四处乱扔他的衣服、拒绝帮助做任何家务事,而且没事就把他的小弟弟弄哭。要是你,你会做些什么使他能听话呢?
答:给他一些零花钱。这钱能成为你的一个极好的工具你能用它从他那里激发出一点动力。假定每周给他两元钱。如果他违反了你所制定的规则,你可从中扣掉一些钱。比如,他每扔一件衣服在地上就会被扣除1角;他每故意惹他弟弟哭一次就会被扣除2角钱。每到星期六,你就把上周的钱(除掉被扣除的部分)给他。用此方法就可达到塑造孩子行为的目的:让他有一个服从的原因而不是让他为了服从而服从。
(2)对于怎样使一个5岁的孩子承担责任,你举了一个很明确的例子。你能否详细谈谈该怎样才能激发一个懒惰的10来岁的少年承担义务的动力呢?
答:补强的原理特别适用于10来岁的少年人,因为在人生的这一特别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奖励对他们是极有吸引力的。对于许多少年,懒惰是个难以避免的事实。他们的不勤奋与对事情的漠不关心有其生理的根源:他们的能量被大量地用在迅速的成长之中。另外,生理功能的变化也需要身体的重新调整。在这几年中,他们可能会一觉睡到正午,起床后也是拖沓懒散,整天无所事事。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成功地给他们那懒散的电池充上电的话,那就很可能是各种形式的奖励。
在对一个16岁的孩子实施补强时,如下步骤可供仿效:a、 判定对他来说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刺激物。对大多数刚办到执照的少年来说,在约定的某个晚上把家里的汽车拿来开上两小时是值得全力以赴的(如果他还不怎么握得稳方向盘,那这将是有史以来代价最大的动力诱发物。)另外,如上所述,给零花钱也是一种有用的激发动力的源头。在这个丰足富有的时代里,男孩子们需要很多的钱,光是和海伦、海伊斯库约会一次就可能花去他20元,甚至还多。买件平时不易得到的时装也是一种动力诱发因素。给他们提供方法以挣得奢侈享受要比与之相对的哀诉、哭泣、恳求、抱怨与纠缠更令人愉快。妈妈说:“你当然能得到滑雪衫,不过你得自己去挣。”双方一旦确定了称心如意的动力诱发物,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过渡到第二步。b 、签定协议。达到上述目标的一个好办法是使用“合同”。父母孩子双方可拟定一个书面草案并在上面签字。通常可以采用计分制,借此在合情合理的一段时间里达到预定的目标。在有外人作为仲裁人的情况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谈判是必要的。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协议:马歇尔需要一个盒式录音机。他可以用它来听音乐,上课时录老师讲的课(这倒未必如此),并在舞会或社交联欢会时放音乐。要过10个月才是他的生日,所以他现在穷得叮当响了。他需要的录音机大约得花40元。他父亲同意给他买一部录音机。如果他能挣得1万分(可能需要6-10周才能挣满)。他挣得分数的方法很多,其中不少可以预先定出,但在出现新的可能性时还可以在于分数表中添加:
1、每天早上理好铺,收拾好房间:50分
2、每学习1小时:150分
3、在家里或院子里每干1小时活:300分
4、早晚准时到厨房吃饭:40分
5、照看小弟弟或小妹妹(每小时):150分
6、每周洗一次车:250分
7、星期六早上8点钟起床:100分
父母们还可凭借想象力填上别的一些项目。
马歇尔采取合作态度可以得分,但他若采取抵制的态度,就应该失分。他每做一件不好的事就应被扣除50分,甚至更多。(然而,扣分必须适可而止,否则整个方法就会失败。)对于特别好的行为还可给附加分。c、本方法的第三步包括确定一个提供及时奖励的方法。在孩子向终极目标前进时,这一措施对于维持他的兴趣很有必要。可以绘制一幅含有一个寒暑表的图表,并在下边标上分数刻度。图表顶端是1万分,还有一幅盒式录音机的图画。每天傍晚应算出一天的总分,并把寒暑表上代表水银的红线向上伸展。如果马歇尔对他想买的东西改变了主意可以改变总分以适应新的形式。最为要紧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挣得足够的分数,就不能让他得到不应得的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以后的补强方法失去作用;同样,孩子挣够了分数后拒绝或推迟给他应得的东西也是不明智的。
上述方法不是绝对的,必须根据孩子懂事的程度和年龄而定。令一个孩子欢欣鼓舞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个孩子是一个侮辱。本原理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使用方法必须因具体情况而定。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