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把尊敬和责任感教给孩子
第一章 把尊敬和责任感教给孩子
大自然慷慨地赋予了大多数动物害怕有害事物的本性,它们的存亡系于察觉某种危险并及时避开这一点上。可是慈祥的大自然老妈妈没有把蛙类保护得足够好,她忽视了蛙类预先报警系统中有一个严重弱点,有时证明还是致命的弱点。如果将一只青蛙置于盛有热水的锅中,锅下有热量一点一点地增加,蛙的典型表现是没有逃遁的倾向。因为它是冷血动物,其体温和周围的水温大体一致,体察不到有变化缓慢地在发生。当温度升至高得不得了,蛙仍然对危险不以为意,本来这时它满可以轻而易举就一跃入夷,但他却明显把心思放在别处。蒸气不祥地在它鼻子四周繚绕上升,它还是端坐在那里,心满意足地凝视着锅沿。最后,这只在热水里翻滚的蛙得到报应,死于一场不必要的灾难。这场灾难本来它轻易就可以避开。
好了,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是谈父母和儿女的,并非研究蛙类。不过,人类同其小小的绿色朋友一样,也有感觉迟钝的方面。眼前突然降临的危险会使我们顿时激动不安。战争、时疫、地震、飓风都会迅速把人们动员起来。可是,若是具有威胁性的问题非常缓慢地出现,可能是长达10年或20年,我们就常常让自己“翻滚”在怡然无知中。闭眼不视渐现的灾难的最好说明就是我们对正在有条不紊地在美国青年一代之中蔓延的混乱一无所知。我们一声不吭,全无抗争,被动地认可了正在渐次堕落的“青年舞台”。假若昔日的父母能够短暂地重访我们的世界,观察到如今在孩子之中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不用说,他们会被业已获准蔓延(现在还在更大范围地蔓延)的城市青少年总是吓得大惊失色,不能自禁。
怀着敌意,破口大骂年轻人,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许多以这种反社会、自我毁灭的方式行事的年轻人实际是迷惘的、无目的的、没有价值观念的个人。成百万的其他青少年没有攻击社会,亦不抵制传统价值,但他们同样在经历内在的空虚,找不到出路。他们迫切需要聪明的理解人的父母在他们个人的危机中拉他们一把。当然,本书的宗旨并不是谴责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我们最重要的、富有价值的资源。相反,必须责备老一代人放任情形恶化。曾经有段时间,潮流可以轻而易举扭转,可惜我们如同怡然自得的青蛙,一定是心不在焉,无所用心。此刻对于我们来说是跳跃,还不是翻滚。甩掉我们肥胖的屁股,采取行动消除威胁孩子们的问题,正是我们父母的责任。也许我们不能拯救现今一代许多人,但是我们可能保护下一代。说到底,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陷进混乱的,怎样才能脱身出来?准确地说,我们感到的许多与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有关的困难都产生在他们的幼稚的童年时期。这样讲,并非有意把非常复杂的情形过分简单化。小孩子特别容易受到其保护人的教育(好的或坏的)的影响。的确,早年所犯的错误真是代价太大。童年生活的前四五年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时,孩子能够被授予正当的观念。这些早年得到的观念会具有相当的持久性。然而,这些年的良机一经错过,最优的接受力通常消失殆尽,永不再复归。倘如有意使孩子谦恭和气,慧眼独具,举止文雅,那么这些品质就应该教授之,而不是空想;如果我们想要在子女身上看到诚实、真挚、无私,那么这些品德就应该纳入我们早期教育过程的定向目标中;如果培养彬彬有礼、有责任感的年轻公民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着手据此塑造。道理很明显:遗传不会赋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孩子们会学到他们被授予的东西。不及时动手,我们就不能期望我们有意的观念和举止出现。很清楚,二次大战后的那一代婴孩的许多父母没有进行这项至关重要的传授工作。
让谁来充当妈妈和爸爸,大自然对此颇为粗心。择人的标准并不高,因为事实上,为了生孩子,犯不着去了解一点孩子的知识,年轻的夫妇会发现他们背负着照管易受影响的、无力自助的幼儿的责任,这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他们对孩子是完全无知的。他们可能完全不懂有关管教、营养或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原理。他们犯的各种错误肯定都不是有意的,然而恶果却不轻。也许逝去的25年中,最大最常见的缺陷,尤其是对年轻夫妇而言,是信奉:养育孩子,“爱就是一切”。显而易见,他们相信,成功地充当父母包括两个基本职责:(1)让孩子在一个真挚的感情气氛中成长;(2)满足孩子物质和生理的需要。他们满心期望,种种好的、值得的美德都会从慈爱的喷泉中涌出来。可是,正如时间所示,这不过是空想。尽管对于人类生活来说,爱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责任却远远不止是爱。也许正因为父母深情地爱孩子,从而开始教给孩子有害的观念。离开指导,爱并不能产生自我管教、自我控制、尊重伙伴的孩子。有感情和温暖,精神才能正常,身体才能健康;然而感情和温暖并不排斥谨慎地教育和指导。
最近,在洛杉矶召开的一个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大会主要发言人说道:本世纪最大的社会祸患就是相信有了无尽的爱,就不再需要管教。他说,有一些学校管不了的青少年恐怖分子被错误地认为是涉及家庭感情问题。他们的问题被提交给教育心理学家,以便估价他们的困难,结果没有发现有什么深刻的问题,有一点却愈来愈明显,即家长从严没有要求这些孩子约束其行为和冲动。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些是出自于溺爱家庭。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这两种成分使用时必须适量。两者之中,缺少任何一个,往往是灾难性的。50年代曾经有过使人遗憾的失调,那时,我们目睹一种被称为“放任自流的民主”的幸福论风行一时。这种理论无限贬低父母管理孩子的责任,有时使父母们感到各种形式的惩罚均是有害的、不公平的。结果,本世纪中叶的10年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放任的10年。那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向遭遇到的各种形式的权威挑战,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这样。毫不足怪,我们宠爱的孩子遇到了难题—--是我们把这一代人送上了娇惯、放任自流,爱得让人窒息的祭坛。不错,目前年轻人动乱的状况还有其他因素,但我相信,这种无政府状态的主要渊源存在于数百万美国家庭之中。
读者们可曾考虑过这样一个事实:现在这一代年轻所享受的“好时光”较之世界历史上任何时候的年轻人都要多。不管你怎样限定所谓好时光,其结论并无两样。我们的孩子比过去任何时候的孩子都享有更多的教育,更有效的药品,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更多的机会。然而,他们却被描绘成为“愤怒的一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两种情形似乎并不相吻合。日月复日月,一年又一年,人们一直梦想着,盼望着,终有一天,扰人的大问题会得到解决:“如果我们正好不用打这场可怕的战争,那该多美!但愿我们能消除饥饿,消除这场经济萧条,消除瘟疫!”总算是盼来了,战后的1950-1970年,美国新一代诞生时,过去渴望的好事接踵而至。谁知道,这既没有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没有带来由衷的感激,带来的反而是冲着通过奋斗提供这一切的老一代的对抗和傲慢的蔑视。这是为什么?习见的大多数答案全无正确之处。冲突的产生并不是由于老一代的虚伪。人类社会从来不乏虚伪,我们的社会里当然也有不少。但是,如果虚伪是动乱的根源,为什么以前的几代人未曾像今天这一代人这样有激烈的反应?现在是别的东西在作怪。与此同理,问题不是出于有了氢弹,不是起源于限制了言论自由,也不是由于贫穷或各族歧视。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社会,不过,年轻人动乱的根本原因还得从他们不更事的童年去找----我们既没有要求孩子们举止有礼,亦没有要求他们对其行为负责,难怪我们的一些年轻公民没有显示出这些美德。
略论管教儿童
管教儿童的方法和理论若干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个激烈争论、众说纷纭的主题。它像摆钟,时而摆向严厉的、强制性的管教,时而又摆向50年代紊乱的放任自流。是时候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个极端都会在受害的青年人生活中留下典型的伤痕,而我却说不出哪个极端的危害更大。不幸的是,特定时间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较之常识对父母的管教方法更有影响。例如,我就听说过,一位母亲仅仅因为刚6个月的婴儿在衬尿布时没有安稳地躺好,就打孩子的屁股。在我们的社会里许多诸如此类的、愚蠢的强制管教行为屡见不鲜。不过,与之相反的行为更为普遍。我知道有一家人,有4个举世无双、最无教养的孩子。这4个孩子是四邻的恶煞星,他们举止无礼,说话粗声粗气,咄咄逼人。们们在汽车间荡进荡出,擅自取用工具和机件。只要哪家人不在,这些孩子就喜欢放开龙头,任水流淌,害得四邻只是卸掉房外的水龙头旋柄。观察一下孩子母亲如何在管教他们,真有趣,不管她怎么管教,都无济于事。她管教孩子的全部方法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程式:大约每隔一小时,她就冲出前门,大喊一声:“你们真让我受够了!你们这些孩子真让我受够了!”然后,掉头再回屋里。那些孩子却压根不理睬她,哪怕是抬头看她一眼都不会。倘若他们知道她在场,甚至不会互相暗示。显然,她以为她跑出房门像杜鹃闹钟一样定时叫几声,以便她工作时,把孩子们稳住就足够了。的确,这种简单管教的典型事例不难找到,而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持之以恒的管教方法则如凤毛麟角,实属少见。
关于管教儿童的各种看法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犹如易受惊的马群,快速地奔向各方,不易接近,而美国大众却一直受到这些见解的影响。对于怎样管理儿童,从贝西大婶到小镇企业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糟的是,专家们常常是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互相对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原因很简单:何为好的管教理论不能由科学家经过研究来证实。这个题目太复杂,且有许多变量参杂其中。心理学家曾经遭到批评,受到奚落,因为他们不能就一种切实可行的儿童管理学说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其他学科也有其不可解决的争论。最高法院就经常产生在解释法律时分裂成五票对四票的现象。医生们就千百个医学问题激烈争论,尽管他们的病人通常并不知道这些争议存在。同样,每一学科都面对着棘手的、悬而未决的各种问题。儿童发展问题专家未能就理想的家庭管教法取得一致意见,亦不足怪。暂且不论过去的意见分歧,我完全相信,孩子的妥善管理是可以在一种合情合理的、常识性的理论中找到的。其中,有5个关键点是基本的。
1、 培养孩子尊敬父母是儿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孩子尊敬父母之所以相当重要,并不是满足父母的利己主义,而是由于孩子同父母的关系是他在与他人相交时所取态度的基础。他的父母权威观念将是一块奠基石,决定着日后他如何看待学校当局、警察、法律和他最终将与之共同生活、工作的人们,以及整个社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最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相互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上的裂隙和梗阻常常可表现在这之后的各种关系上。举例来说,假使有一个孩子想要吃糖,但他的父母不答应,于是他一屁股坐在地上,高声哭叫,用头碰撞地毯。这时,当妈妈的被这种做法搅得心神不宁,说道:“好了,我的约翰,我想给你一颗糖也不妨,现在别哭了。”她这样干使约翰从动情的反应中得益匪浅。他的大哭大叫赚来了一个甜滋滋的收益。他向家庭体制挑战,并赢得了这场战斗。如果好心肠的妈妈在未来的14年中对他的抗议均照此办理,小约翰会逐渐变成坏蛋大约翰,指望所有人都像他那软弱的老娘一样满足他的要求。倘如有朝一日他被一个不那么柔顺的人断然拒绝,便有了暴力冲突的舞台。尽管这个事例有故意过分简化之嫌,但这并不影响我提供许多同样的事例来说明:早期的父母----子女关系会在以后的人类相互作用中反映出来。
必须尊敬父母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在十来岁时承认你的价值,那么在他孩提时代,你就必须值得他尊敬。当一个孩子15岁前就能够完全蔑视父母,那么他便会养成一种对父母的自然的鄙视。“愚蠢的老娘和老爹!我已经可以任意摆布他们了。不错,他们爱我,可我确实觉得他们怕我。”也许,孩子不会说这种话,可每当他耍聪明胜过成年的家长,打赢了对抗战时,他势必这样觉得。以后,他一定会更坦率的显露他的放肆。他的父母不值得他尊敬,父母提出的任何事情,他都不想要认可;他们的看法,他一概加以反对。对于身为基督徒并且想让孩子接受上帝这一要领的父母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要让孩子接受上帝,他们必须先使孩子接受父母。倘若他们不值得孩子尊敬,那么,无论是他们的宗教、他们的道德,还是他们的政府国家,抑或是他们看重的任何事情都将得不到尊敬。这就成为“代沟”的基础。隔阂并非产生于交流失败,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大致相同的。马克•吐温有一次谈到《圣经》时说:“烦恼我的不是我不理解的事情,而是我理解的事情!”同样,我们两代人间的种种别扭与其说是产生于我们语言的误解,不如说是产生于交流中我们完完全全的理解之处。上代与下一代的冲突渊源不能互相尊敬,因而带来了许多痛心的恶果。在决定何时施行惩罚以及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该动多大的肝火时,尊敬这个问题倒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工具。首先,父母应该决定,违背父母意愿的行为对父母的身份来说是否构成了对父母的权威的挑战。是否惩罚要由这个估价来决定。举例来说,假设小沃尔特在起居室里调皮,摔倒在桌子上,打碎了许多昂贵的瓷杯和小饰品;或者假设他把自行车弄丢了,或把爸爸最好的锯子弃在屋外,遭雨淋。这都是孩子们常有的、不负责任的举动,应该如此看待。也许父母应该让孩子干活以赔偿损失----当然要视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而定。然而,这些事例并不构成对权威的直接挑战,它们并不是出于目空一切的存心对抗。依我看,打屁股还是应保留,用于孩子(10岁以下)口出“我不干!”或“住嘴!”的狂言之时。如果孩子要想试试这种硬着脖子的反抗,你最好将这从他身上打掉,疼不失为一种绝妙的纯洁剂。当鼻对鼻的对抗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时,与他谈论服从是美德并不是时候;把他关进房间去噘嘴生气也不合时宜;等到不幸的、疲惫不堪的老父亲下班,闷闷不乐地回家再作处理,亦不妥当;当日的冲突应及时解决。你明明说清楚了什么是坏言坏行,孩子却偏要越雷池,谁会取胜?谁的勇气更大呢?家里谁是主人呢?如果你不能一锤定音,向孩子回答这些问题,他势必加紧催逼,三番五次再出些事,要你回答。这正是孩提时代最大的谜:孩子想被大人管,却坚持父母自己去赢得管理的权力。
霍洛韦先生有一个叫蓓基的十来岁的女儿。一天下午,他神情绝望地来找我,诉说了来意。他们夫妇从来没有要求蓓基听命于他们或对他们表示尊敬,她从小就不守规矩。霍洛韦太太很自信,以为蓓基终有一天会变得好管一些,结果这种好转始终没有来临。这个孩子从童年起就全然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她总是满脸不高兴,桀骜不驯,自私自利,拒绝合作。霍洛韦夫妇未曾想到他们有权要求女儿,因此,他们对她和蔼地微笑着,佯作没有注意到。随着蓓基蓬勃发育,进入青春期,他们想要保持宽宏大量的态度日渐困难。她老是作对,不无厌恶地嘲笑全家人。霍洛韦夫妇一点不敢拂她的意,因为她会不出意料勃然大怒,大发脾气。他们是感情讹诈的受害者。他们以为用钱可以买来她的合作态度,给她在房间里安了专用电话。她谢都不说一声就接受焉。,头一个月费用即达86美元。他们以为办舞会会能讨她欢心,霍洛韦太太不辞辛苦,把房子装扮起来,准备好吃食饮料。到了预定的那晚上,一群十来岁的乌合之众流里流气、骂骂咧咧地拥进房来,竟在到来时把家具陈设打得稀烂。时至晚上,霍洛韦太太说了点什么,惹恼了蓓基。当时,霍洛韦先生不在家,等他回到家,发现妻子躺在浴室里,身下是一汪血泊,那蓓基居然把她打倒在地,任她无依无助,躺在那里,自己却无动于衷地在后院与朋友们跳舞。霍洛韦先生向我详述这场令人发指的家事时,眼里饱含着泪水。那时,霍洛韦太太还依旧躺在医院里,凝思做父母的失职。最大的悲剧还不是已发生过的事,而是这个问题的恒久性;没有什么简单的疗法能够根除业已烙在这三个不幸的人生活中的伤痕。他们在蓓基童年时期低估了尊敬父母的重要性,为此,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关于管教不适当的危险性,业有很多人著文提出忠告,对这些忠告示我们应该给予注意。如果父母生硬地非要施行反复无常的、不怀爱心和(或者)任性的惩罚,就会毁掉孩子。我当然无意推崇这类惩罚。然而,如果你采用下列技巧,就绝不会给孩子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事先充分认识各种禁忌,明确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什么不是。当孩子无情无义,决意要以傲慢的态度跨越这些既定的界线时,好好地治治他,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另外,随时都要表现出爱心和感情,显示出善意和理解。管教与爱绝非对立物,两者互为函数。父母自己必须认识到,惩罚(如上所述)不是针对孩子的,而是为了孩子。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的态度是:“我爱你甚笃,不能任你如此行事。”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清楚地将信息传送给他:“有一只小鸟和它的妈妈住在一个窝里。小鸟的妈妈要出外去找虫虫儿吃。它告诉小鸟,妈妈不在时不要出窝。可是小鸟不听它的话,蹦出窝,落在地上,结果叫一只大猫吃掉了。我要你听我的话,是因为我知道什么对你好,正像小鸟的妈妈对小鸟一样。我要你呆在前院里,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跑上街,被汽车撞着。我爱你,不愿你出什么事。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只揍你的屁股,好让你记住这有多重要,明白了吗?”
我自己的父母对于良好的管教方法有着非同一般地认识。她颇能宽容我的淘气。在大多数问题上,我发现她做得合情合理。我从学校回家晚了,只须解释一下延宕的理由就万事大吉;我没有做作业,我们就坐下来,就补救方法达成某种协议。但是,在有一件事上,她是彻头彻尾地不让步----她不能容忍“无礼顶撞”。她知道回嘴、“顶嘴”是孩子最强有力地反抗武器,必须予以阻止。我很小就懂得了,倘若我言语不恭,想要犟嘴的话,最好至少站离10或12英尺远,保持这个距离才能避免被她能捞在手里的任何东西打着。有一次,她用一只鞋狠揍了我;还有几次,她随手抓了一条皮带来打我。我懂得了要远避开,以免被打着的重要性。那一天可谓铭心刻骨。当时,我大约离她四英尺远,我向她顶嘴,这个错误可谓代价昂贵了。她转身去顺手抓个东西来打我。她的手落在了一件衣服上,然后踅回来,朝我挥舞那件可恶的衣服。就是现在我仍然听得见那件衣服在空中飞舞时发出的嗖嗖声。我胸脯上受了预料中的一击,接着便是劈头盖脑的衣带、衣扣,把我的腰紧紧裹住。她有力地打着,给我一顿好揍。从此以后,我若狂言乱语之前,都要谨慎地退后几步。作为单方面要求,尊敬难于达到,它必须是互相的。一个母亲,如果不尊重孩子,她就不能要求孩子尊重她。她应该尊重孩子的自我,而绝不能作贱它,或者使他当着朋友们的面丢脸。通常,惩罚应该避开旁观者的幸灾乐祸,避开好奇的眼光来进行,孩子不应受到无情的戏谑。他的强烈感情和要求即便是傻里傻气的,也应该得到公正的估价,应该让他感到父母“的确很关心我”。自我尊重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东西;一个非常小的偶然事件就足以伤害它,而要重新树立自尊则常常十分困难。批评孩子时,好挖苦、好讽刺的父亲很难期望得到孩子真心的尊敬。孩子们也许怕他而掩饰住他们的蔑视。可一到他们长大成人,报复十之八九便会迸发。“自己未过河,先别嘲弄短吻鳄”,孩子们是深得这条格言的睿智的。因此,一个凶恶狰狞的父亲可以暂时把全家恫吓住,但是如果他不尊敬家庭成员,那么,等到他们步入成人之初,有了安全感,他们便会报以敌意。
如果不是更早的话,一般来说,孩子满15个月,母亲就会看到孩子向她的权威性挑战。蹒跚学步的孩子是世界上法律和秩序最顽固的对头,他可以把烦恼的妈妈的生活搞得痛苦不堪。他以天真无邪的方式表现出他的可恶、自私、贪得无厌、狡猾和破坏性。喜剧演员比尔•科斯比一定在幼童的手里吃过一些亏。据说,他就说过:“给我200个活蹦乱跳的两岁孩子,我就能征服全世界。”15个月至30个月的孩子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和约束,也不习惯于掩盖自己的主张。他憎恨每一次强加给他的午睡,上床时间对他来说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折磨,使人一想走它就泄气。他见到什么,就想玩什么,易碎、昂贵的装饰吕尤甚。他喜欢把尿撒在裤子上,而不用便壶。他坚持用手拿东西吃。在商店里,他一能挣脱开来,照例会尽小胖腿之力,跑得飞快。他拧小猫的耳朵,把它提起来,被抓挠了,又会尖声大叫,以示抗议。他要妈妈成天不离左右,从早到晚地陪他还玩耍。学步之年的孩子确实是一只老虎!即使他的父母事无巨细,管教得当,仍照会发现他很难控制,因此,他们不应该指望会使两岁的孩子举止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而又有耐性最终会成功地安抚住这个小霸王,但八成是在他四岁之后。话又说回来,不幸的是,孩子对权威的态度会在学步之年遭到严重的损害。溺爱逗人喜爱的小胖胖的父母总是不敢冒险招惹他生气,因而会丧失并永不可复得的对他的控制。
我曾和一个母亲谈过。她有一个13岁的孩子,这孩子极难管束,完全凌驾于父母的权威之上。他不到午夜两点或更晚,绝不回家。母亲的每项要求,他都有意违抗。我问她,是否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由来,因为我正确地估计到,这种失控由来已久,绝非一年半载的事。她说,她清楚地记得,这是怎样开始的。那时,她的儿子尚不满3岁,她把他抱进他的房间放在小床里,同往常一样,他朝她脸上吐唾沫,表现出他惯常的对睡觉的态度。她试图向他解释不要向妈妈脸上吐唾沫的重要性,谁知话未说完,又被一阵射来的唾沫打断。这位母亲被告知,所有的对抗都能由爱、理解、讨论来解决。她擦擦脸,又开始解释,这时,这孩子又准确无误地吐出一阵唾沫。这一次,她开始恼火了,揍了他,但不够狠,没能打掉他的另一次瞄准。她还能做什么呢?她掌握的理论并没有提供体面的方法来解决这场使人难堪的挑战。结果,她气急败坏地冲出房间,而那小征服者则朝关上的门吐唾沫。她输了,他赢了!她说,从那晚上之后,她再也没能占着她孩子的上风!父母输掉了与孩子的初次遭遇,在以后的冲突中就难于取胜了。那些从未赢过,那些太软弱,工作太劳累、太繁忙因此不得不输的父母是在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等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错误就会显露出来。梦魂萦绕,使他们不得安宁。若是你不能使一个5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重要的是,要懂得青春期是此时期之前的训练和行为举止的浓缩和集大成。12岁以前的任何不安定因素都可能进一步恶化后在青春期爆发。解除十来岁的定时炸弹的最佳时间是在它爆发前的12年。也许我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发生在自他们出生以来,父母对他万事皆错的那些造反性强、满怀敌意的十来岁孩子身上。这些少年仇恨父母,父母却不知为何,因为他们全心全意地爱他们。由于青年时期是天然造反的年月,对抗性会倍增。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早已达到了凝固的阶段,不大可能再有变化。心理学家看待了这个问题如同医生看晚期癌症一样:“我现在没法治了,已病入膏肓。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一些痛苦。”
我必须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有一些反抗行为在起因上和上文谈到的“挑战性”反抗大相径庭。孩子的对抗和执拗的不听话可能是出于受挫、失望或被人拒绝,必须将对抗和不听话视为提醒注意的警报。也许,父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区分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动因。在孩子的抵抗行为中总是含有给父母的信息,父母在作出反应之前必须译解这个信息。这一信息经常是以问题的形式表达的:“是你作主,还是我作主?”对于这种问题,适宜给予有力的回答,这样就可以阻止孩子将来推翻家庭的合法领导。另一方面,长子长女的对抗性表现在说:“那个又哭又叫的奶娃弟弟可把我难住了,我没人爱了,从前,妈妈多喜欢我,现在却没人要我了。我恨所有的人。”当反抗含有这样的意思时,应该迅速行动以平定其动因。最成功的父母是能看透孩子的心思,视孩子之所见,思孩子之所思,体察孩子之所感的人。父母若不能掌握这一本领,就会老是以有害的方式作出反应。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在睡觉时大哭大闹,父母就必须弄清他想要表达些什么。如果他的确是害怕房间的黑暗,那么适当的反应就应该有别于他只是抗议要他睡觉的情形。作父母的艺术包括译释含于行为之中的真正意义。重申一下,管教孩子最要紧的目标是得到并保持孩子的尊敬。如果父母不能完成此项任务,生活就将变得相当复杂,这是千真万确的。
2、 沟通的最佳时机常常出现在惩罚之后
使父母与孩子贴得更紧的,莫过于父母在遇到对抗性的挑战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孩子是“有意寻衅”,完全明白他是咎有应得时,尤其如此。任何别的方法都不可能像显示父母权威这样容易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激战停止后,孩子常常会显示出他的柔情。因此,父母不应该害怕冲突,或者在冲突发生时退缩。父母应该事先就把这些冲突视为重要事件,因为它们提供了同孩子谈话的机会,这些谈话在别的任何时候是无法进行的。大可不必狠狠地打孩子,不到他们不屈服不罢手;对孩子来说,有点疼就很管用了,但是,也不能打得太轻,一定要打得他真正地哭叫才行。经过一番激情渲泻后,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这时,父母应该张开温暖、慈爱的双臂欢迎他。这时,你就可以以心换心同他谈谈了。你不妨告诉他,你多么爱他,他对你是如何重要。你可以向他解释他为何受到惩罚,下一次应怎样避免。这种沟通是其他管教措施,包括罚他站墙角、没收他的玩具救火车等等所办不到的。
我曾经试图把良好的管教艺术教给一位母亲,她有一个15个月的女儿。她向我讲了一件事,正好说明了预期的结果。巴特勒太太告诉小苏西不要跑出后门,而小苏西决意不听妈妈的话。当时,天上正飘着毛毛细雨,巴特勒太太不让她出去,因为她光着脚。小苏西的妈妈去外面拿点柴火,并告诉她在门厅里等候。这孩子很小就学会了说话,所以她明白话的意思,可她还是一摇一摆地走过了天井。巴特勒一把抓住她,把她带回了屋,更严厉地重申了命令。那知她刚一转身,小苏西又跑了出去。这一次,妈妈用小树叶在她小小的腿上戳了几下。苏西的泪水止住后,不等巴特勒太太在壁炉边把劈柴放好,她就伸出双手扑过来,叫道:“爱我,妈咪。”没说的,妈妈充满柔情地搂住孩子,哄慰了15分钟,给她讲听话的重要性。
惩罚之后施以父母温情是相当必要的,这样等于告诉了孩子,父母否决的不是孩子其人,而是孩子的行为。现实治疗理论的创始人,威廉•格拉瑟在谈到管教和惩罚的不同时,清楚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管教”是针对坏行为而发,孩子愿意承受其后果而无恨意。相反,孩子把惩罚则看作是针对人本身而发的,因而对之深恶痛绝。惩罚是父母个人强加给孩子的,是一个人想要伤害另一个人;它是一种敌意,而不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专家们大谈体罚(打屁股)会有伤害感情的危险时,却没有能说明这两种重要方法的区别。固然,格拉瑟对惩罚一词的定义本书没有采用,但他所表述的概念还是极其重要的。无庸置疑,在矫正孩子方面存在着错误的方法,常犯的主要错误是使孩子感到自己无人爱,感到孤单而不安全。防止孩子产生这些误解的一条最好保证就是在管教过程中有一个充满爱的结尾。
3、 管理而不唠叨(这是可能的)
朝着孩子大声嚷叫和唠唠叨叨可能成为习惯,而且是一个徒劳无益的习惯!你是否曾对孩子呵斥过:“我再说最后一遍,只此一回,下不为例?”父母往往用愤怒来促使孩子行动,而不是用行动来促使孩子行动,这是无济于事的。请看下面一个例子:八岁的亨利坐在地板上,玩游戏,妈妈看看表,说道:“亨利,快9点了(多说了30分钟)了,把玩具收起来,洗澡去。”亨利知道,妈妈也知道,她的意思不是要他去洗澡,她的意思只是要他开始考虑去洗澡。这个命令空无内容,如果亨利乖乖照办,她准会晕死过去。约10分钟后,妈妈又开口了:“好了,亨利,天更晚了,明天你还得上学。我要你把玩具收起来,进浴缸去!”这次,她还不是真要亨利照办,亨利明白。她真正的意思是“洗澡的时间快到了,亨利”。亨利拖着步转了转,堆起一两个盒子,表示他听见了。接着,他坐下来,又玩了几分钟。6分钟逝去了,妈妈又发出一道命令。这一次语言变激烈了,还夹带着威胁:“听着,你这小鬼,我说过要你动起来,这不是说着玩的。”在亨利听来,这意味着他必须收拾起玩具,慢慢地向浴室门走去。要是妈妈快步紧逼,他就不得不火速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倘若妈妈在采取照例的最后行动之前心里走一下神,他就满可以再享受几秒钟的暂缓时间。
你瞧,亨利和妈妈在演着一场独幕剧;双方都知道剧规,知道对方扮演的角色。全场戏程序化,计算机化,并按脚本进行。不论何时,妈妈要亨利行其所不欲,她必定一步一步地通过虚张声势的怒气向前推进:先是平心静气,尔后才是涨红脸庞,威胁恐吓。他不达到怒火中烧,亨利就犯不着动弹。这场把戏何等拙劣!妈妈是靠徒有其名的威胁来控制亨利的,无怪乎她不得不整天发怒。她与孩子的关系遭到污染,每天睡觉前她都是昏昏沉沉,头疼脑涨。她永远没法指望孩子迅速听话,要燃起怒火,使孩子相信非服从不可了,至少得花她5分钟。
而用行动来促使孩子行动不知要好多少。有数以百计的手段可以带来预期的反应,其中有一些与疼痛有关,另一些则是对孩子给予奖励。奖励(贿赂)的使用在下一章讨论这里姑且不谈。轻微的疼痛照样会完满地驱动孩子。父母应该拥有一些使孩子愿意合作的办法,而不是简单地要他服从----因为告诉了他该做什么。对于那些想不出办法的人,我愿意建议一种方法:有一块肌肉隐蔽在紧靠在脖子底部,解剖学上叫作斜方肌,用劲挤压它,它就会向大脑输送信息:“这样疼,不惜代价避免再度发生。”疼痛是暂时的,不会带来伤害。当孩子不理睬父母要他做的事时,就应让他知道妈妈有一个管用的力量源泉。我们还是转回来谈亨利和妈妈间的那个睡觉问题吧。她理应告诉他,他还有15分钟玩游戏,接着,明智的做法就该是上好闹钟,或是烘箱定时嗡鸣器,以便15分钟后发声。大凡人,孩子也罢、成人也罢,都不会喜欢在做事时被突然打断。时间一到,妈妈应冷静地叫亨利去洗澡。倘若他不是立即就动,就该挤压他的斜方肌。亨利一旦知道这一步会不可避免地接踵而来,他势必会赶在有恶果产生之前挪步。
读者之中,可能有一些人会认为故意地、有预谋地向招人疼爱的小家伙施加小疼小痛是一个恶劣而缺乏爱心的建议。我请求这些怀疑论者听我把话说完。看看别的办法吧。一方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争吵不休。当孩子发现父母永无休止的话语后面并没有什么威胁时,他就不再听他们讲了。唯一能引起他反响的信息是那些火冒三丈、怒气冲天的话,这意味着叫叫嚷嚷还得继续下去,而孩子则反其道而行之,去折磨妈妈的神经,损害父母----孩子关系。这些口头呵斥的最大缺陷在于,父母到头来往往还得求助体罚。结果,父母不是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来施以管教,而是极不冷静、沮丧地动手打孩子。这样揍孩子,全无道理。如果父母的态度是充满自信心的安详,那么这种情况会以迥然不同的方式结束。妈妈轻柔地、略带礼貌地说:“亨利,你知道不听我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现在我还看不出今晚到底有何理由为了得到你的合作,我非得弄疼你。但是,你若是执迷不悟,我就会揍你。蜂鸣器响时,告诉我你的决定。”孩子可以选择,服从妈妈愿望的好处显而易见。她无须吵嚷,也不必威胁要儿子短命,更不必烦恼,她毕竟是发号施令的人。当然,以后的几个月里,孩子不时要想看看她是否仍然操着指挥权,如有必要,母亲不得不干两三次,以证明她可以使之疼痛。不过,至于两种办法之中何种更少疼痛,更少上下等的敌意,我看是无庸置疑的。
斜方肌是一个意料不到、妙用非凡的小疼小痛之源,实际上它是特意为学校教师而创造的。在无数成人和孩子互相对峙的冲突中,它都可以发挥作用。几年前,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我从一家杂货店出来,门口站着一个弓腰曲背,约摸75岁至80岁的老人。有四个孩子,很可能是九年级的学生,正围着他,跑着兜圈子。我出门时,正逢上其中一个孩子把老人的帽子碰落并盖住了老人的眼睛。这群孩子看着老人柱着杖的狼狈样子,哈哈大笑。我跨到这可怜的老人面前,建议孩子们另寻他人去折磨。他们一边骂我,一边溜达开去。我进了车,开走了,约15钟后,我又回来取我忘了拿的东西。一钻出汽车,我又看见那四个孩子从附近的一个五金店冲出来,小店主人紧跟在后面追出来,摇晃着拳头,抗议地大叫。尔后,我发现,他们撞倒了店里的货架,让听子、盒子撒落一地。他们还取笑店主是犹太人,嘲笑他那肥胖的身躯,我相信这伙男孩见我来时,他们以为我自信是罗宾汉第二,是无辜者的保护人,被压迫者的朋友。这帮小魔王中的一个迎面朝我跑来,挑衅地瞪着我。他只有我个头的一半高,但他显然并不害怕,因为他毕竟只是孩子。他说道:“你敢指责我!看我会不会去告你!”我的双手颇大,显然此刻正派用场的时候。我两手抓住他的双肩,对准他的斜方肌使劲挤压。他抱着脖子无力地倒在地上。他的一个朋友说道:“我敢说,你是个教师,是不是?”四个人都逃开了。当天夜里晚些时候,我接到警察局的一个电话,说这四个男孩骚扰那条街区的商人和顾客已有数周。他们的父母不想与当局合作,警察也不知道对这些袭击该如何处理。我想,没有任何方法能比此类青少年寻衅横行而不受惩罚的例子更能姑息、纵容青少年的犯罪了。
学校管教与家庭管教并无多大差别;在这两种环境下,管理孩子的原则是相同的,只是方法有别。教师也罢、童子军领队也罢、娱乐队队长也罢,如果是试图用自己的怒气来控制一伙孩子,就会成天烦恼沮丧。孩子们摸准离他采取行动之前有多长时间,然后他们照例会把他推至界限。也许教师或团体领导人能犯的最荒谬的错误就是采用孩子们并不讨厌的管教措施。举例来说,我认识一个教师,她总是始而大叫大嚷,终而哀求她的学生与她合作。当他们乱成一团,完全不能掌握时,她就拿出她的最后一手:爬上讲桌,使劲吹哨子!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她重约二百四十磅,孩子们在吃午饭和休息时就策划怎样把她逼上讲桌。她无意中给孩子们的不守秩序发了奖品。他们的态度颇似那个哀求狐狸不要把它扔进荆棘丛的兔子哥哥,他们要的恰恰正是这个。
千万不要以为违纪的孩子认识不到他在违纪。我认为,对于反抗大人的权威这一点,大多数孩子是颇有分析力的;他们思考在先,仔细掂量可能带来的后果。若是力量太悬殊,正义会取胜,他们自会择善而从之。这一特点已在成百万个家庭中得到证实。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把父母中的一方逼得忍无可忍,而对另一方则像个可爱的小天使。妈妈呜咽着说:“里克很听爸爸的话,可他却根本不睬我。”里克早已观察到了惹妈妈比惹爸爸更安全。
总而言之,父母必须认识到,最为成功的控制技巧是那些能够控制孩子的技巧。小疼痛正是其中的一种。对孩子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杰克,你干吗不拣对的干?你几乎从来没干过好事。儿子,我拿你怎么办才好?可怜可怜我吧,看来我老是非得收拾收拾你才行。我怎么也不明白你干吗不照教你的那样做。哪怕是一次,仅仅一次这样做了,你也算对得住你的年龄”一月复一月,一年又一年,杰克忍受着这些无穷无尽、喋喋不休的唠叨。幸运的是,老天总算赋予了杰克一条途径,借此他可以躲开它。住在铁路旁的人久而久之对火车开过的声音竟可以听而不闻;同样,杰克发现对付他周围那些全无意义的嘈杂,最好办法是闭耳不听。如果合作对个人有明显的好处,杰克(和他所有的同龄人)都会很乐意“拣对的干”。
4 、不要用过分的物质主义使孩子饱和
且不论大萧条年代如何困苦,那时至少有一个问题比现在易于回答。对于孩子的物质要求,我怎能拒绝呢?那时要父母告诉孩子,他们买不起孩子想要的一切,是很简单的一件事,爸爸只能勉强保住桌上的面包。可是,到了这个物质丰裕的年代,父母的任务就困难多了。要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气,才说得出:“不行,我不给你买布娃娃”。而那时说“对不起,你知道我们买不起那个布娃娃”,则不需要什么勇气。孩子们要贵重玩具的欲望已经被玩具商花费成百万美元的电视广告精心的激发出来了。这些商品工艺卓绝,喷气式飞机、电动怪兽、自动步枪,其大小造型与真的丝毫不差。小顾客坐在电视机前,张大嘴巴,完全被迷住了。五份钟后,他发动战役,到底花了爸爸14元,外加电池钱和税款才算完。麻烦在于,爸爸能买得起这个新物品,就算不用现金,至少也可能用他的魔幻般的信用卡。如果本街区有三个孩子买了值得羡慕的玩具,妈妈和爸爸就会感到一种压力,甚至有一种过失感。他们觉得自己自私,因为他们自己就曾耽于类似的奢侈。假如父母有足够的勇气抵制孩子的强烈要求,孩子还可绕道而行----众所皆知,祖父祖母是极易“上当”的。就算孩子不成功,父母或祖父祖母没有给他买他要的,也有一个一年一度万无一失的来源:圣诞老人!小孩要圣诞老人给他带那样东西来时,父母便身入陷阱,无法逃脱了。他们能说什么呢?“圣诞老人买不起”吗?难道圣诞老人会忘记他,让他失望吗?绝对不会。圣诞老人自然会赶着雪橇,带着玩具来的。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应让孩子享受盛世的果实呢?”当然,我不否认,孩子应有一定数量他热望的东西。但是许多美国孩子被过量的东西淹没了,这对他们有百弊而无一利。人们常说,繁荣盛世远比逆境考验人,对此,我颇表赞同。如果孩子觉得他理应想要啥就要啥,想何时要就何时要,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样更能使受惠而无感激之情了。瞧瞧孩子怎样在生日晚会上或是在圣诞节撕开一大堆礼品包装纸,是很有教益的。孩子仅仅扫了一眼,就把贵重礼物一件接一件地扔到一边。如此缺乏热情与感激,把孩子的妈妈急坏了。于是,她说:“咳,马文!你瞧这是什么!一个小录音机!这下该对奶奶说什么呢?去好好抱一抱奶奶,你听见了吗,马文?上奶奶那里去,搂住她,亲亲她。”马文说不定不会对奶奶说一番亲昵的话。他不动弹是因为事实上,轻易得来的这些奖励无价值,尽管买来这些东西是人是花了不少钱的。拒绝给予孩子他想要的一些东西还有另一个原因,虽然这听起来使人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你给他太多,则正好剥夺了他的欢乐。关于这个原理,我有一个极好的例子,这在每年的感恩节时可以在我家明显地看到。我们家有福,请了几个天下最了不起的厨师。每年一到感恩节,他们就“大显身手”。传统的感恩节正餐包括火鸡、豌豆、热卷、两种色拉、还有六至八种其他菜肴。我们在餐桌上的交流举止并不雅观,但颇为壮观。大家一直吃到不舒服才罢手,根本不为餐后甜点留下余地。接着,苹果馅饼、重油蛋糕、鲜饮料送上桌来。看起来,我们似乎一口也吃不下了,可我们还是又吃开了。末了,吃得胀鼓鼓的,全家开始摇摇晃晃地离开餐盘,去找一个地方躺下。再过一会,大概是下午3点钟,腹内的压力开始减退,大家就把糖果糕点散开。到了该吃晚饭的时间,没有一个人感觉饿,但我们习惯于一日三餐。火鸡和夹心卷摆好了,吃完了,又送上一份馅饼来。这时,人人吃起来眼色茫然,心不在焉;既不想吃,又不喜欢吃。这种可笑的仪式要持续两至三天,直至一想到食物就觉得恶心。一方面,吃饭通常提供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另外一方面,食欲被过分满足时,吃东西又失去了它应有的欢悦。
欢悦产生于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没有需要,就无所谓欢悦。对一个渴得要命的人来说,一杯清水远甚于金子。将此理推及孩子身上,尤为明显。如果你从来不让孩子想要东西,他永远不会享受品尝到得到此物的欢欣。如果你在他会走之前就给他买小三轮车,在他能骑这前给他买自行车,在他会开之前给他买小车,在他知道钱的价值之前给他买钻石戒指,他接受这些礼物时就不会有多少欢欣之情与感激之心。这样的一个孩子永远没有机会朝思暮想,切切渴望得到某个东西,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啊!他完全可能失望得要用工作去争取,这样,同样一个本来只是乏味无趣的东西,就可能会变成珍贵的战利品或财富。我建议你给与孩子暂时剥夺的刺激,这于他乐趣更多,于你花钱5、避免爱得过分,亦避免控制太紧
管教过分的后果不言自明。如果父母过于严厉,事事干涉,孩子会饱尝蒙耻受辱之苦。家庭的气氛冰冷呆板,孩子永远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他事事不能自主,个性被父母权威的铁蹄任意蹂躏,持久的依赖性、来势汹汹的敌军意和精神变态都会从这种难以忍耐的重压下生产。而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放任自流同样是悲剧性的。在此种情形下,孩子从襁褓时期开始就是自己的主人,他以为世界是围着他那个任性的帝国为中心旋转的。他往往瞧不起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不尊重他们。家里全无纪律,骚动不安,他的母亲往往是本街区神经最紧张、意气最消沉的女人。孩子尚幼小时,母亲只有留在家里,因为不论她把这个小捣蛋带到哪里,她都会感到难堪。倘若这种混乱能育出健康的、令人放心的孩子,这番艰辛还算是值得,不幸的是,孩子通常会因这种无纪律的环境而吃尽苦头。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养孩子时过分放纵的方法带来的危险和社会恶果。但我并不想由此而引起父母做得过火,从而在另一方面铸下大错。两个极端均是灾难性的,只有适中才是安全的,而这个适中有时则难于把握。
缺少爱和爱得过分对孩子均无闪处。完全无爱(排斥)势必从感情上,有时还从生理上,毁掉孩子。没有爱,没有触摸,没有照料,婴儿常会夭折。这个事实早在13世纪就被人们注意到了。当时,腓特烈二世用50个婴儿做了一项试验。他想知道,如果没有机会听到人说话,这些孩子会说什么样的语言。为了完成这个令人纳闷的研究项目,他派奶妈给孩子洗浴、喂奶,但禁止她们爱抚、搂抱或对他们说话。结果,试验失败了,50个孩子无一遗漏,全部夭折了。新近做的数百项研究表明:出生第一年期间的母亲--孩子关系对孩子显然是生死攸关的。没有爱的孩子无疑是万物中最悲惨的。
无爱对孩子有极坏的影响,这一点广为人知;过分的爱或“超级慈爱”亦有危险却鲜为人知。就连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如卡尔.门宁格博士就没有认识到过分的父母之爱的危险。他认为,从来没有孩子是被爱毁掉的。被毁掉的孩子是那些被弃置而不加理睬的孩子;或是因其调皮,被可能招致的惩罚吓坏了孩子;再不就是被迁就迷住的孩子。尽管我很尊敬门宁格博士,但我还是不能同意他的看法。我相信确有一些孩子是被爱宠坏的,眼下的美国人是有史以来最看重孩子的,许多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全部梦想、全部心愿、全部未酬之志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种理论的登峰造极便是溺爱子女。我曾同一个母亲交谈过,她热切地对我说,孩子是她唯一的幸福源泉。漫长的一生中,她大部分时间会在前厅窗前,注视着她的三个女孩玩耍;她担心她们会受伤,或需要她的帮助,或者把自行车骑上街。虽然她的夫君怨声载道,可她还是牺牲了对他的责任。她从没有时间打扫房屋,在空口站岗是她唯一的职责;那些可能伤害她的爱女的潜在威胁意使她惶惶不可终日。
对慈爱的父母来说,孩子生病或遽然有险总是难于忍受的,然而即使是最小的威胁也会给慈爱子女的父母带来巨大的不安。不幸的是,惯于溺爱的父母并非唯一的受苦人,孩子常常亦是受害者。理论上已证明,气喘病经常发生在被“爱得连气都透不过来”的孩子身上,虽然这之中的关系还没有最终确定。溺爱的其他后果还少有探测,惯于溺爱的父母很难让孩子去承担一些合情理的风险,而实际上,这些风险是孩子成熟起来的必要前奏。同样,上一节谈到的物质问题在父母双方或一主溺爱孩子的家庭中更为严重。感情晚熟是溺爱常有的另一后果。
我已经尽力说明,管得过紧和爱得过分都是有害的。另外一个在社会中经常发生的不幸情形也值得一提。这种事出现在对控制孩子有不同意见,而父母双方各自代表一个极端的家庭中,情形不外乎是一个熟为人知的模式:爸爸很忙,完全陷在工作之中;他早出晚归,回家还带着一包工作。也许他还经常出差。碰上他偶然在家并且不工作的时候,他总是精疲力竭;他一屁股坐在电视前看球赛,不愿意让人去打搅他。自然,他管孩子的方法十分严厉而没有同情心。他经常发火,孩子学会了避开他。与此相反,妈妈没有一个外部世界以从中获取个人乐趣,家庭、孩子是她喜悦的源泉。事实上,这些已经代替了从她结婚始就消失殆尽的浪漫情火。她忧心冲冲,为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缺乏爱和温柔而担心。她感到,她应该偏向另一方向,以便补偿他的严酷。当孩子们没吃晚饭就被父亲送去睡觉,她便偷偷给他们送去牛奶和小甜饼。逢上孩子的爸爸出外,她就成了家中唯一的权威,结果家里占优势的基调是松松散散,放任自流。她太爱孩子,不敢冒险去管孩子。于是,父母两的权威象征相互作用、互相矛盾,而孩子则夹在他们之间受教育。孩子对父母两人皆不尊敬,因为他们各自破坏了对方的权威。据我的观察,这些权威自我毁灭形式之中常常埋下了反叛的定时炸弹,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炸弹就会爆炸。我所知道的大多数充满敌意、咄咄逼人的少年人都出自于这种自相对立的家庭。
如果我们要想养育出健康、有责任心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力争找到爱和管的“中点”。
第一章小结
为了不致误解,我想从反面强调一下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你的家庭气氛严厉、苛刻、压制成都性;我亦非建议你每天早晨伴着孩子吃火腿和鸡蛋时打他一顿屁股,或者逼迫着孩子双手并拢,两脚交叉,规规矩矩坐在起居室里(孩子好似钟表,应该允许他们不停地跑跳);我也不是建议你把你的小孩造就成小大人,好让你在朋友面前卖弄你教子有方,或者随意惩罚孩子,在他们明明不知道有错时,大声申斥,扬手打他们;我同样不是建议你脸如寒冰,拒人于千里之外,从而把你的自尊和权威孤立起来。这些父母常用的战术并不能培育健康、负责任孩子。相反,我是向你推荐一个简单的原则:遇到对抗性挑战时,一定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当孩子发问:“是谁主事”时,告诉他;当他轻声咕哝:“有谁爱我”时,把他搂在你的怀里,让爱充满他全身;用尊敬和尊严待他,并期望他如此待你。于是,你便能享受到称职父母所能有的天伦之乐了。
问与答
下面是在个别调研中,由父母或各种与我交谈过的小组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选自实况录音,代表着寻求答复的常见问题。
1、我的孩子在家里很听我的话,但是只要我把他带到公共场所,比如饭店,他就变得难管了。这时他会当众使我为难。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该如何纠正他?
答:在公共场所,父母的管教系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许多父母不愿意当众惩罚或纠正孩子。他们在家要求孩子行为端正,而当周围全是些不熟识的成年人时,孩子是则“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现孩子观察到了什么。他认识到公共场所是个庇护所,在此他可以为所欲为;父母因其自我克制,反而无计可施,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十分简单:当孩子决意当众捣蛋时,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离公共场合,然后像在家中一样惩治他。孩子由此会明白,同一原则放之各处皆准,庇护所毕竟不是真的那么安全。
2、我们经常听到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如果你压制了孩子的反抗行为,他怎能道出敌意和不满呢?
答:应该让孩子对父母说任何话,包括“爸爸,我不喜欢你”或“妈妈,你对我不公平”。假如这些真情实感是以恭敬的态度道出的,就不应该压制。在这一点上,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行为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只要孩子想要表达强烈的感情,哪怕是不满和敌意,也应该予以鼓励。但父母应禁止孩子开口骂人或赤裸裸的忤逆。“爸爸,你当着我朋友的面伤害我的感情,你对我不好”,这是可以接受的;“你这个白痴,我朋友在场,你干吗不住嘴”,这显然不可接受。如果以上述第一句话的方式合情理的讲出来,爸爸明智的做法是坐下,尽力理解孩子的看法。如果爸爸认识到自己错了,应该宽宏大量,向孩子道歉;如果爸爸是对的,他就应该平心静气地解释他为何要那样做,并告诉孩子下一次他们怎样才能避免冲突。在不牺牲父母尊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和孩子交流的,也应教会孩子如何陈述他的满。
3、你认为孩子被惩罚或挨揍之后,可以允许他哭多久?应有一定限度吗?
答:是的,我相信应该有所限制。只要眼泪代表着感情的真正释放,就应该允许他流。但是,哭泣很快就从内心的伤感变成了御外的武器或抗议的工具,被用来惩治敌人。真的哭泣通常延续两分钟或更短,但也可能延续5分钟。在此以后,孩子不过是借此报怨,其变化可以从孩子的音调和音强来分辨。要是我,通常是再给他几下,要他停止这种抗议性的哭。在对抗性不那么尖锐时,亦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止住哭泣。
4、放任自流这个说法是相对的,请解释一下你如何理解它?
答:我用这个术语,指的是缺乏有效的父母权威。结果导致孩子行为无分寸。“放任自流”意味着孩子的无礼、不听话以及由于缺乏成人引导而造成的全面混乱。
5、你是否认为应该要求孩子在家里说“谢谢你”和“请”?
答:完全应该。要求孩子使用这类词语,是为了提醒孩子,这不是一个“张口就要”的世界。即使孩子的母亲为他做饭,为他购物,给他种种物品,孩子也必须以一定的态度上的责任作为回报。正如我上文所述,必须教育孩子懂得感谢,其教育过程应从基本礼貌开始。
6、我有一个3岁的孩子,我从未打过他的屁股,因为我怕那样会教会她去打别人,从而使她变成一粗暴的人。你认为我是错了吗?
答:我相信你是错的。可是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父母自己言行粗暴,就可能在孩子身上播下敌意和进攻的种子。孩子无意或有意地做错了事,父母就大叫大嚷、破口大骂并动手打孩子,他们就会成为孩子模仿效法的榜样。这种暴力与适可而止的惩治有天壤之别,但如果孩子攥紧拳头低下了头,他就是铁了心要和父母较量了。如果父母作出适当的反应(打在他的屁股上),他就给孩子上了重要的一课----这与大自然的教训方法不谋不合。想想生活中疼痛的意义吧。假定两岁的彼得在拉桌布,桌上的一瓶玫瑰花被拉到了桌的边缘并翻下来,砸到了他的鼻梁上,彼得觉得疼痛难忍。这疼痛就会使他明白拉桌布是危险的;同样,如果他把手臂紧贴在滚烫的火炉上,他马上就会明白火是应该小心对待的;如果他去拉小狗的尾巴,他的手背上就会留下一排整齐的齿印;妈妈不注意时他翻过高椅的靠背并滚下来,于是他懂得了地心的吸力。在这三四年间,他时而被撞肿、擦伤,时而被抓破、烫疼,这些教会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经历会使他成为一个凶暴的人吗?不!与这些经历相关的疼痛教会了他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上帝创造了疼痛这一机能,旨在使它成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手段,慈爱的父母可以而且应该使用同样的方法教会孩子懂得,在社会上什么是危险而不该做的事。如果彼得的父母不使用这一方法,彼得不但不会变成一个好人,反而很可能变成一个粗暴的人。因为他处处自私自利、不服管教、寻衅惹事,发展下去等他尝到苦果时,已为时太晚了。
7、你刚才谈到设立界限的问题,我们对孩子的行为真需要加以限制吗?
答:那是当然的,我搞了这么多年的儿童工作,对此确信无疑。知道界限在哪里会给他们一种安全感。或许举个例子会讲得更清楚些。设想你自己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上开车。大桥悬于空中,离谷底有好几百英尺,而你是初到此地,所以开车时很紧张。我认识一个小家伙,看见桥下的景象,他充满了恐怖,说道:“哎呀,爸爸,如果你从这儿摔下去,会马上被摔死的!”现在假设桥的两边都没有护栏,你会把车往哪能儿开呢?桥的正中间!即使你不打算去撞桥边的护栏,你知道它们在哪儿,你心中也会感到安全多了。这种事情对儿童也是如此。在进步教育运动早期,一位热心的理论家决定把幼儿园四周的围栏拆掉。他以为去掉了孩子们视野中围住他们的栅栏后,他们会觉得有更多更大的活动自由。殊不料,当围栏拆除后,孩子却全都挤到了院子中间。他们不但没走出院子,连院子边缘都没敢去。
在确定的界限中有一种安全感。当家庭气氛恰到好处时,孩子就会处于绝对安全之中,除非他有意找麻烦,麻烦是绝不会找他们的。只要他不越出界限,他就欢欢喜喜、自由自在,并得到大人的认可。如果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家庭中的“民主”,那我赞成;如果这个“民主”意味着没有界限,放任孩子为所欲为,那我将毫不动摇地反对它。
8、如果说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对一切规定的违反是出于本能的话,他不听话该不该受罚呢?
答:对蹒蹦学步的小孩子不能够、也不应该动辄打屁股、扇耳光。他们常常惹麻烦是因为他们出于本能的欲望想要触摸、撕咬、辨尝、嗅闻或打碎他们能抓到的一切东西,可是这一“四处伸手”的行为并非有意生事,而是一种极重要的学习方法,所以不应加以阻止。我见过一些父母成天打他们两岁大的孩子,只因为孩子想要探索他周围的一切。这种对正常好奇心的压制对孩子是公平的;把一件可能对孩子产生诱惑的小玩意儿放在他面前,孩子拿了又因此惩罚他,这显得不合情理。如果他那胖乎乎的小指头坚持要触弄摆在书橱下格的瓷杯,那么用件别的东西引开他的注意力远比因他的固执而揍他要明智得多。蹒蹦学步的孩子一般不会拒绝一个新的玩具----他们注意力可以以惊人的速度转移到另一个不那么容易弄坏的玩具上,母亲应预备一些好玩的东西,以备急需之用。
那么什么时候才应该给蹒蹦学步的孩子一点轻微的惩罚呢?在他公然对抗父母命令时!叫他过来,他却往反方向跑;把牛奶打在地上;该睡觉时他却尖声乱叫、大发脾气;打他的朋友----诸如此类的都是应该被阻止的、不可接受的行为。即使在此情况下,为除掉他的恶习而死命地打屁股也是不必要的,在他的头上轻轻敲一下或拍打一下他的手掌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只有在他死命对抗时,才应打他的屁股。
我觉得重新强调一下前面已讲过的如下观点十分必要:孩子蹒蹦学步的这几年于他对未来的权威所采取的态度至关重要,应该耐心地教会他服从,却不应奢望他像成人一样行动。
9、有时我和丈夫对管教孩子的方式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我们便当着孩子的面争论怎样管教最好。你认为这样有害吗?
答:是的,我认为有害。你和你丈夫应该同意照对方的决定办,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这样。怎样做更合适,可以迟些时候再讨论。如果你们俩相互驳斥对方,就会使孩子觉得正确与错误是凭人意而定的。
10、我和丈夫离了婚,所以管教孩子的事就落到了我一个人身上。你给我建议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呢?
答:绝无两样。家庭情况虽各有别,良好管教的原理却无丝毫变化。如果只有一个人(就像你),事情的确变得要难些,因为当孩子们不听话时没人给予你支持。你既得当妈妈,又得当爸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孩子们不会因你不利条件而体谅你,你必须要求他们尊敬你,不然你就得不到他们的尊敬。
11、你认为父母们开始更看重管教了吗?放任自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答:大多数对孩子持纵容态度的父母们目睹了自己的失败。不幸的是,这些父母很快就要成为爷爷、奶奶了,人们从他们的教训中已得不到多少益处了。最使我担忧的是,现在即将成年的这一代人可能使用的管教方式。这些年轻的父母中有很多人从未见识过良好的管教方法,全无楷模可依。除此之外,他们公然宣称任何30岁以上的人都不可信,因而堵死了他们自己的最好的知识来源。他们的孩子尚未生下来,后果如何,会有场好戏看。
用户登录